中国新闻社主办
 中国新闻社 Media999 ad




新闻大观>法制风云>新闻报道

超级富豪的法律游戏

2000年10月31日 10:03

  张一立,辽宁丹东永立集团创始人,曾任辽宁省及丹东市的政协常委。他的永立集团曾入选全国民营企业500强。

  今年9月20日,张一立因妨害作证罪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5年。他被指控在他的企业面临困境的时候移花接木,设计“三假”诉讼,成功“架空”了上亿元的银行债务。

  在张一立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企业家的迅速崛起和膨胀,也看到了膨胀失败的后果。

 

 富豪的发迹之路

  张一立曾经说过:“虽然现在困难不少,但从市委书记、市长到区委书记、区长,各级领导都支持我,我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张一立说这话时一定是踌躇满志,而其时,以其名字命名的“丹东永立集团”确实在辽宁省丹东市名噪一时。这位“掌舵者”,领导着庞大的家族企业,正风风火火地修建永立大厦和星级大酒店,同时,集团的储运仓库也已颇具规模。人们几乎都知道,张一立是一位身家上亿的大富豪。

  从一个高中都没有毕业的个体户,发展成为这个城市里首屈一指的“企业家”,和任何一个出身草根的富豪一样,张一立的发家史充满了传奇。

  1979年,原来靠推板车维持全家生计的张一立已年过而立,他第一次动用全家仅有的100元钱,进了一车蒜苔,握着秤杆大清早蹲在了农贸市场上。卖完一车菜一算账,居然赚了20多元,这相当于他半个月的工资,全家都喜出望外。张一立干脆因此下了海,办了停薪留职,在农贸市场里租下了两个摊位。

  起早贪黑,昼夜兼程,功夫不负有心人,张一立的生意从青菜做到干果,再到水产品,从零售到批发,越做越大。期间,他多种经营一齐搞,开饭店、跑运输、卖服装,什么赚钱搞什么,积累了可观的原始资本。

  张一立终于迎来了他事业上的春天,作为一方能人,80年代末,在丹东市委、市政府鼓励发展个体经济的背景下,尤其是在银行的大力支持下,张一立逐步组建了自己的股份制民营企业——丹东永立集团有限公司。

  永立集团最鼎盛之时,下属8个分公司,业务涉及广泛,呈现一种极度扩张的势头。

 

 上亿贷款难止企业“虚脱”

  永立集团曾跻身于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之列,但只有少数人知道,这个轰轰烈烈的企业几乎全是银行贷款堆出来的。

  从1992年到1997年,是永立集团高速发展、高速扩张的时期,这期间,永立集团及其下属公司先后在丹东市商业银行贷款63笔、为他人担保3笔、借款1笔,除偶尔少量还息外,本金分文未还。截至今年1月底,累计贷款额为1.03亿元,利息5000余万元,本息合计已超过1.5亿元,仅是利息,便会每天陡增数万元。

  永立集团几乎是一个纯粹的家族式企业,因为它所有的股东都由张的家庭成员组成。集团的董事长及总经理是张一立,张一立的胞弟张一生、女婿宋殿雷为集团的副总经理,而张一立的妻子、儿子、女儿及女婿均人人有份,位列董事会成员。

  一个个体户的生意经和一个正规集团企业的经营之路,实在有着天壤之别。张一立有扩张的雄心,却缺乏对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的管理和驾驭能力,永立集团风光背后的倾颓之势,已渐渐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来,集团的经营状况开始每况愈下,亏损严重,进而债台高筑。

  此时,不少人向张一立提出忠告,希望他能加强企业管理,能用现代企业制度来规范企业的行为,尽快扭亏为盈。

  但是,永立集团的决策者没能将这些忠告纳入耳中,而是大踏步地又犯了一个决策性的错误——盲目扩大投入,建立在丹东尚不多见的星级大酒店,并“一鼓作气”将设计标准从三星级提到了四星级。

  由于集团其它的生意难有起色,等到已陷入经济危机的永立集团觉察到投资上的重大失误时,为时已晚,永立大酒店的工程停了下来。永立大酒店从建成到投入使用,至少还要3000万元,永立集团的危机使得他们已再难从银行弄到一笔贷款——永立集团“虚脱”了。

 

 设计虚假诉讼意欲金蝉脱壳

  按照规定,银行对私营企业的借款不能超过其自有资产的10%,而永立集团的贷款额高达1.03亿元,已严重超出了这个比例。199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和辽宁省分行向丹东市商业银行发出风险通报,并限期整改,同时罚款10万元。

  1998年8月18日,永立集团的贷款行将到期,丹东市商业银行新任领导班子紧急约见永立集团董事长及总经理张一立,副总经理张一生、宋殿雷也参加了约见。约见中,商业银行向张一立宣布了决定,准备清贷收息,并且不再增加新的贷款。

  对张一立而言,这个决定无异于釜底抽薪,他勃然动怒,约见因此不欢而散。

  此前,张一立曾分别以集团下属8个公司的名义,向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借贷8369万元。丹东市商业银行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后,将这8369万及利息一并划在永立集团的名下,并约定以永立大厦、在建的永立大酒店、车辆、仓库和固定资产为贷款抵押。

  这次约见令张一立寝食难安,他意识到,贷款一断,大厦将倾。

  如何能让自己苦心经营的大好“江山”不落入他人之手?约见刚结束,张一立就同张一生、宋殿雷密谋,策划了一起耸人听闻的虚假诉讼,图谋“架空”银行的上亿贷款。

  一场惊天骗局紧锣密鼓地展开。根据张一立授意,集团劳资人事处制作了一份永立集团向张一生借款2280万的借款协议,借款时间为1996年2月18日。同时又制作了一份永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向宋殿雷借款2100万的协议,这份协议时间为1992年12月6日,两张协议年息均为20%。

  由于第二份协议时间“过早”,超出了法律诉讼时效,张一立又指示手下炮制了两份时间分别为1994年和1996年的催款函及催款回复。

  仅用了两个月时间,永立集团的财务人员就把公司的账目重新“做”了一遍。如张所愿,账目中体现了张一生、宋殿雷将4000多万的私人款项,全部以现金形式分20多次“借给”永立集团。本息合计为9100万。

  这将会产生一个惊人的后果,永立集团如果向张一生、宋殿雷还回这些款项,近亿的资产就会因此而“金蝉脱壳”,从永立集团“转移”出去。在张的计划里,如果能通过法律程序来“完成”这种“转移”,就会再“妙”不过。

 

 假戏真作“三假”大案

  张一立的“策划”是惊人的,他让两个“债主”——胞弟张一生和女婿宋殿雷来告自己。于是,张一立就令人惊奇地成为一个心甘情愿输掉这场官司的“被告”。

  这便成了一场惊人的造假大案。假原告、假被告、假证据,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假的,而令人更称奇的是,“被告”张一立却在省城沈阳为“原告”们请来了律师。可能从来就没有这样的诉讼,原告被告律师们在沈阳同住一家酒店,同桌吃饭,他们朝夕相处的目的,就是让原告务必打赢这场对于永立集团极为重要、事关“生死”的官司,尽管这里的因果关系有点可笑,但张一立等人认为,只要永立集团“还钱”给原告,商业银行想追回上亿贷款的努力就会落空。

  1998年10月30日,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该宗“债务”纠纷。一场弟、婿告兄、翁的双簧戏演得极为精彩,法庭上双方针锋相对,宋殿雷和张一生以“共有财产”的名义,要求法院一并解决张一立“欠款”一案。演到后来,双方“同意”调解。

  当日,法院作出并送达了《民事调解书》,由永立集团偿还张一生、宋殿雷借款本息9100万,期限为1998年11月底。

  “原告”“被告”如愿以偿,但这场戏还要做得更精彩才算可信。一个月时间过去,永立集团当然是“到期拒不执行法院调解,不还欠款”。

  1998年12月6日,张一生、宋殿雷“理直气壮”地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他们再次如愿以偿,一个月后,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来丹东强制执行,将永立大酒店的地下两层、地上一至七层及十一层的所有权转移给张、宋二人。大酒店实实在在地“回”到了张氏家族的手中。

  如果单从法律程序上讲,这起诉讼是无懈可击的。这在于张一立等人充分考虑了若干“主要”的“细节”,例如借款时间及法律诉讼时效等问题。

  “速成富豪”能否逍遥法外

  在进入永立集团前,张一生是工人,宋殿雷蹲在市场上卖菜,这两人能借给张一立4000多万,不啻天方夜谭。

  1999年1月,商业银行向警方报案。丹东警方集中力量侦查,并将所谓的借款“证据”送检权威部门,结论是:这些证据形成于“1998年8月至10月”,真相至此昭然若揭。2月13日,张一立、张一生、宋殿雷三人被依法逮捕。5月16日,辽宁省高院撤消了错误的《民事调解书》。

  7月5日,就在三人以涉嫌妨害作证罪和帮助伪造证据罪即将被公诉时,辽宁省检察院却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张一立等人不构成上述罪名。2000年1月,丹东市检察院对张等人作出《不起诉决定书》,认为张等人“违法不犯罪”,不符合妨害作证罪及帮助伪造证据罪的法律规定。

  张一立等人因此“无罪开释”。此事震动了丹东乃至全国的新闻界和法学界,法学界对张等人是构成贷款诈骗罪还是妨害作证罪争论不一。而丹东社会各界人士更是呼声鼎沸,11位市人大代表联名上书省人大,要求关注此案。

  今年7月20日,辽宁省检察院以信函方式通知丹东检察院,信中说,“经最高检察院同意,决定撤消丹东市检察院的《不起诉决定书》,认为张一立构成妨害作证罪,张一生、宋殿雷构成帮助伪造证据罪,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9月20日,又入法网的张一立等三人法庭受审。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当庭宣判,三人罪名成立,张一立判有期徒刑5年,张一生、宋殿雷各判有期徒刑2年。宣判后三人均表示要上诉。据称,因妨害作证罪和帮助伪造证据罪均为新《刑法》新颁罪名,张一立等人因而定罪也成为全国首例。

  另有消息说,永立集团目前由张一立的妻子王丽华掌管。而永立大厦和永立大酒店估价为1.2亿元,实际上能卖多少还很难说。这些几乎就是该集团目前最值钱的资产。

  永立集团的发展道路令人深思,其中有着种种可说或不可说的原因。张一立从一个蹲在地上卖菜的小商贩,到成为拥有过亿资产的“超级富豪”,进而成为丹东市政协常委、辽宁省政协常委,成为一个能“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肯定走了不少转型时期特有的“捷径”。而用银行贷款来赚国家的钱,大概也只是“捷径”的一种。(转自《南方周末》)

  



新闻大观>法制风云>新闻报道


| 新闻大观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图片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电讯 | 中新专著 | 中新英才 |


主编信箱

新闻标题检索:

Media999 ad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