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车市自主品牌第一阵营遇挑战

2011年02月25日 10:41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车市增速大幅回落、价格战大幕再次拉开的背景下,依靠性价比取胜的自主品牌将面临合资车企车型下探和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当前以奇瑞、比亚迪和吉利为代表的自主品牌第一阵营正在因新势力的不断崛起而受到动摇。

  根据盖世汽车网对业内的最新调查结果,业界普遍认为自主品牌当前的竞争格局在未来五年内将会发生改变,以长城等为代表的二线自主品牌有望跻身第一阵营。

  自主品牌仍有上升空间

  数据显示,在以量为纲的背景下,自主品牌间的竞争态势正在不断得到发酵。2010年年销量累计超过20万辆的企业阵营由上年的奇瑞、比亚迪、吉利和一汽集团(包括美亚汽车、一汽华利、一汽吉林、一汽夏利以及一汽轿车)的4家上升到7家,长城、长安集团和江淮3家企业跻身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一汽集团在2010年以43万辆的销量超越吉利位列前三,长城汽车也以29万辆的销量紧随吉利之后逼近第一阵营,排名第五。

  对此,盖世汽车网总裁陈文凯表示,2010年中国市场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达到377.96万辆,同比增幅42.0%,高于行业34.5%的平均水平。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自主品牌的市场空间远未饱和,还将随着整个市场的不断增大而扩大。

  因此,在市场持续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已经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一线自主品牌可以进一步实现自我壮大外,二线乃至三线品牌也同样可以借势巩固已有领地和扩大占有率,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在自主品牌的竞争格局未完全成型之前,相对落后一步的二、三线品牌有着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追赶甚至于超越一线自主品牌。绝大多数的业内人士对2010年乘用车业务增幅达到93.3%的长城汽车,在2011年跻身自主品牌第一阵营抱以乐观预期。

  此外,其他自主品牌也在呈上升之势,对第一阵营形成一定的冲击。如华晨、上汽集团和海马汽车2010年各以18万辆、16万辆和15万辆分列第八、第九和第十位。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前十阵营的排位并未得到强化和巩固,有随时变动的可能。而分别排名第十一和十二位的众泰和东风集团分别在2010年取得了116.7%和120%的销量增幅,挤入十强的可能性极大,尤其是后者东风集团自主品牌乘用车业务的成长速度,更是引起业界的关注。

  部分品牌放慢增速

  值得关注的是,在二、三线品牌销量直追的同时,部分一线自主品牌今年开始不再一味单独追求增速,在一快一慢中,一线品牌存在阵营变动的可能。

  在步入“十二五”之后,多数自主品牌对先前制定的企业战略进行了较大程度的调整,并且更加开始注重业务的“质”而非一味地追逐“量”的增长,尤其是在产品结构和产品质量方面。例如在中高端市场遇挫和多品牌业务模式不见明显起色的奇瑞,在反思近两年的激进策略后,今年起将逐步收窄战线,将重点放在发展空间更大的微车和中低端市场。同样在去年遭受重挫的比亚迪,也通过优化经销商网络等一系列措施,开始将精力转移到产品品质的提升上来。

  对此,盖世汽车网有关人士表示,奇瑞、比亚迪放弃浮躁的扩张模式后,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探求适合其自身发展的竞争策略,从而实现更稳步的发展。当然,长城、江淮等企业也在不断的摸索寻找各具特色的市场策略,以求超越竞争对手。

  从另一方面而言,比亚迪、吉利和长城等自主品牌的迅速成长,可看作是将民营车企的“体制优势”发挥到了极致。而“十二五”期间,在政府的扶持之下,民营企业的“体制优势”所具备的能量还将得到进一步的释放。不过,相比民营企业的这一特性,大集团在资源整合方面的能力更新不容小觑,以量为纲指导下,销量会呈加速之势。SourcePh">

  在对汽车行业扶持政策相继退出、大中城市先后出台限制性规定的情况下,石油价格的飞涨对汽车需求端的打击无疑是火上浇油。本周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提升,再度提升国内成品油价格上涨的预期,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心理,并压制部分潜在消费群体的购车欲望。长期来看,油价上涨以及大中城市限购等打压性措施的出台,将加剧汽车产品结构的变化。未来可能出现的局面是,在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乘用车消费将向中高端汽车品牌倾斜。上述现象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愈发明显,这种产品结构转移无疑将对面向低端市场的国产汽车品牌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但换一个角度来看,石油价格的飞涨也将给新能源汽车带来更大的商机,加之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行业板块中涉及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公司或从中受益。(曹阳)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吕思言】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