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业界评论:车市调整在即 价格战已然爆发

2011年07月27日 10:05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程远车业周评:近日,汽车市场再次出现“硝烟弥漫的价格战”,传来信息的是第八届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几乎所有车型都降价,特别是一向价格坚挺的宝马、奔驰等高端品牌,降价动作格外抢眼,最高幅度竟达十万元左右。

  “价格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将售价降低若干,一是采用各种促销活动,如赠送服务和礼品,或者返利若干。二者差别是,一旦宣布了降价,就不好再回复原来的价位,而促销属于临时性措施,执行一个阶段后可以取消。无论哪种形式,都反应的是厂商对销量和市场份额的追求。

  过去两年,中国汽车市场经历了超高速的“暴増”,增幅都在百分之三、四十以上,销量净增量都超过400万辆。这期间汽车厂家商家最大的苦恼,不是专家和政府关于产能过剩的警告,而是苦于产能不足,导致失掉部分市场,眼瞅着白花花的银子装不到自个儿的兜里,实在令人郁闷。“赢家通吃”,销量好的企业便纷纷扩大产能,有的投资建新厂,有的是技术改造,增加产能。跨国公司还同时增加进口车型,加大进口量。奥迪、宝马、奔驰三剑客几乎引进了旗下所有车型。今年上半年,全国进口车市场同比增长33.7%,也加剧了豪车市场的竞争。

  然而,连续的车市“井喷”,使城市资源无力支撑,汽车市场的高增长难以为继。所谓城市资源是指道路、停车场及城市对大气污染的承受能力,城市管理者对发展汽车的态度发生大逆转,标志性事件是北京汽车限购政策出台。加之能源短缺导致的油价上涨,对消费者购买心理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去年年末,汽车市场已经悄然变化,只是很多汽车厂商不愿意看到这种事实。

  去年底以来,尽管大家都声称,前两年车市的增幅不会再有,但内心仍然是一厢情愿的希望市场继续高增长,最理智的预测专家也认为2011年车市仍有10%以上的增幅。1800万辆的基数,10%的增幅意味着360万辆的净增量,因此,汽车厂家仍就是积极“备战,备荒”,增加供应应量。令人没有没想到的是,在1、2月份的高速增长后,3月份车市开始转向,之后的3个月,市场持续低迷, 4月份出现了所谓“29个月的首次负增长”,5月继续负增长,6月虽然止跌回升,但增幅很小,只有3%多一点,这就彻底动摇了厂商的信心,恐慌情绪开始蔓延,这就是长春车展上纷纷降价的由来。

  年初,人们分析预计,车市价格战会首先在自主品牌车企间爆发,因为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下降最大。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大战先在增幅几乎翻番的豪华品牌间展开,降价幅度之大,也令人匪夷所思。

  一段时间,中国豪车市场“逆市上扬”,看似反常,其实十分正常,如今中国贫富差距如此之大,大量财富不断向少数人手中集中,使“富者恒富,穷者恒穷”,加之高昂的房价几乎消灭了中产价级,市场自然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人们说,造假的“达芬奇”家具有市场,唯一的理由就是它价格贵得离谱,中国富人爱得就是这一口,而且还不排除有人买豪车是为了“洗钱”。一辆车动辄几千万元、上亿元,值吗?但这却是洗钱的超好办法。

  面对社会上强烈的“仇富”、“仇官”情绪,人们注意到,政府对贫富差距开始关注,豪车市场可能不会永远“昂首阔步”,加之进口量的增大,豪车品牌厂商便率先打起了“降价牌”。当然,在中国,豪华品牌利润太丰厚了,它们有的是降价空间,看看他们一款新车上市可以花费上亿元,搭一个会议棚子,就能出手3000万元,就知道他们的车价有多黑,暴利有多大。

  近些年中高级车市场也是“一路狂飙”,去年销量接近200万辆,刺激了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军中高级市场,PSA一下就推出两款:雪铁龙C5和标致508;现代起亚也推出八代索纳塔和K5,加之“老面孔”雅阁、凯美瑞、天籁、帕萨特、迈腾、马六睿翼、蒙迪欧等,如今这一区间差不多有十多款车型,而今年中高级车市竟然是负增长,竞争自然是白热化。

  再一个“想不到”的是自主品牌汽车降价并不明显,首先是自主品牌一直处于市场压力之下,利润率很低,几乎谈不上有“降价空间”,如果继续降价,一是无利可图,二是进一步伤害品牌,继续用降价手段应对竞争,无异于自杀。现在自主品牌最重要的是调整好心态,短期内不要过度追求销量与规模,沉下心来把产品品质做好,改进服务,提升品牌形象。

  中国要成为汽车强国,当然不是依靠跨国公司品牌支撑。依照国际惯例统计,目前中国连汽车大国都不算,充其量也就是世界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政府管理部门不能象愚蠢的企鹅,把头埋在沙窝里无视现实,要帮助自主品牌把车子销出去,这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程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赵婕】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