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任由加价售车偷逃税款是政府部门“行政不作为”

2011年08月26日 08:4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最近,税务总局关于《车辆购置税征收管理办法》修订稿初稿,提出对购车款之外的增配费、装饰美容费、加价费统一开票征税的消息,引发媒体很多争议。对增配费、装饰美容费纳入征税范围,暂且存疑不论,单就售车加价费问题,我们觉得是个不坏的主意。

  紧俏车型加价销售在中国可谓“由来已久”,印象中,似乎广本雅阁是始作俑者。1999年广本建成投产时仅有3万辆产能,而雅阁上市售价与原来进口车有十数万元的价差,因而引发市场抢购。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对想要早日提车的购车人,经销商要求加价七八万元之多。此后十几年来,每当雅阁换型,新车大多数都是要加价提车的,广本为此广受诟病,被称使用的是“饥饿销售”法。

  后来,随着车型增多,加价销售的范围也推而广之,如东风本田CRV一直持续加价不断,还有广丰的凯美瑞、奥迪Q 5、Q7,上海大众途观等。去年以来,加价售车更在高端车上集中爆发,即使今年整体车市低迷,保时捷、路虎等品牌加价销售却十分疯狂。有媒体报道,仅路虎经销商一年偷逃增值税就达2.6亿元之多,还不包括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等。

  一直以来,厂家对加价销售态度暧昧,甚至有点“口是心非”,明面上总说“严禁加价”,其实心中暗自窃喜,所谓的“严查、严处”,都是装装样子而已。因为加价销售,虽然是经销商得了多赚钱的实惠,但厂家也坐收品牌提升之利,所以人们只是听到厂家对加价经销商的“口诛”,但并无几个真罚的实例。

  这些年,虽然有“专家”屡屡为消费者抱屈,称经销商“违法加价”,但是因为没有权力机构介入,厂家又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消费者总是拿他们没办法。因而加价销售也就“屡禁不止”,甚至“变本加厉”,其“秘密”就在这里。

  话说回来,汽车市场价格本是放开的,既然是市场经济,商品价格是买卖双方博弈的结果,况且厂家发布的价格也仅仅是“指导价”,加价还是降价,对于经销商和购车者,都是“愿打愿挨”的事情,彼此谁也勉强不了谁。为什么加价就是“违法”,降价就不违法呢?因为降价走的是明道,而加价则是暗箱操作,为偷逃税款大开方便之门。

  加价售车不开真实价格发票,构成买卖双方偷逃税款,经销商少缴增值税,进而也逃掉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购车者自然也少交了车购税以及此后按照车价计算的保险等税费,对此大家都心知肚明,其性质不难认定。多年来政府管理部门对此置之不理,实际是一种行政不作为。税务总局此次做法显然是一种进步,但“对加价费征税并不意味着对加价售车是否违法予以肯定或否定”的表态,仍然是不负责任的。

  近30年来,中国汽车市场尽管有多次阶段性市场低迷,汽车厂商之间的价格战也越打越激烈,和其他商品不断涨价相反,中国汽车的价格是在持续走低,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卖方市场,因为购车人数大量增加,市场增长速度太快,总是有这种那种车型供不应求。近些年来,随着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富人购车越来越讲究“品牌”与“面子”,特别是一些高档车的购买者,他们往往一掷千金,“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越是紧缺的车型越要买,根本没有排队等候的耐心,买到就是“有面子”。

  对于这种市场需求,该用什么办法去满足?是倒退回去,用计划经济年代发票证的办法,还是用价格调节?显然发票证的办法今天是行不通了,“加价销售”则是一种最基本的市场规律,经销商一直采用的就是“价格调节”办法,他们的问题只在于暗箱操作,偷逃税款。既然“加价售车”已经成为一种现实,为什么一定要像“愚蠢的鸵鸟”把头扎进沙窝里佯装不知?

  中国的现状是暗箱操作太多,对购车加价部分征税,让交易在阳光下进行,“损害”的只不过是经销商和少数不太在乎钱的消费者的非法获益而已,让暴利由暗处走向明处,合法也合理。而长期让这些非法交易“逍遥法外”,则是对规规矩矩纳税的守法人极大的不公。

  还要指出的一点是,现在加价售车主要存在于中高端车型,特别是高端豪华品牌上,与购买普通车型、特别是自主品牌的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并无多大关系。对售车加价部分征税,也是遏制高档车、豪华车过度消费的一种“经济手段”,可谓一举两得。

  我们认为,税务总局不能为社会上一些杂音所动,应当坚守这一正确立场。(程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赵婕】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