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汽车是带轮子的硬件?

2013年06月18日 10:57 来源:中国质量报 参与互动(0)

  站在汽车的角度看互联网,会觉得它不过是一个配件里的程序,而站在互联网的角度看汽车,则会觉得它仅仅是一个带轮子的硬件。尽管就目前局势看,前一个角度尚居于强势地位,但若把眼光放长远,后一个角度才是看清世界趋势和本质的最终角度。

  就像许多人感慨“要是十几年前多买几套房早就发了”一样,“趋势”这东西还真没几个人能早早地看清楚。说汽车最终成为互联网产品,至少大多数汽车企业不愿意相信也不愿意看到这种趋势。“不愿意”的态度决定了车企们当下对基于互联网的车载系统开发和应用方面的双重保守。大部分车企依旧选择闭合的路径,就是直接将第三方开发的车载系统嵌入车辆本身,少部分号称开放的先行者也只是实际意义上的半开放模式。

  所谓“半开放模式”,就是车企在不涉及车辆核心数据的应用程序方面(例如微博、网络收音机等)向第三方互联网企业开放,并给予采用其应用的企业相应的报酬,而关键的API(应用程度接口)和SDK(软件开发工具包)不向第三方开发者开放。这种模式,说白了就是开发者基于车企需要的车载场景对原本使用在手机上的应用程序进行修改,而后搬上车载系统。显然,车企给开发者人为设置了进入障碍,使得后者只能带着镣铐舞蹈,产品定制性低、种类少不说,用户体验也不好。通用的Mylink,宝马的Connected Drive,都属于这种模式的产物。

  车企不愿意把车载系统全面向第三方开放,表现得畏首畏尾,犹豫保守,有其客观上的障碍。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企业“基因不同”所致:车企以制造实物产品起家,而互联网则以虚拟产品和服务立命;车企在销售完成时就已经实现了利润,而互联网产品则在用户使用之后才开始准备盈利。这种获利上的时间差使两种企业在配合上天然地产生纠结:就车企而言,产品卖出去了,大头的利润已经到手,谁还愿意为车载应用这些小头费心劳神;就互联网产品开发商而言,用户体验是产品的生命,而自己的产品一旦跟车走,就要时时受制于车企,获得用户体验就困难重重,缺少用户体验引导的互联网产品是没有生命力和市场的产品,指望它获利自然也就不现实了。

  当然,大多数车企尚未认识到互联网大势所趋对于汽车产业未来的影响,在主观上,既觉得没有必要现在就做,也没有做好跟上互联网脚步的准备,这才是最关键也最致命的障碍。就连在车载应用方面最超前的福特(它是目前唯一一家开放API的整车厂),眼光放得也不够远。事实上,福特的开放也是有限的,本质上还是保守的。在到底是依托于自己的平台还是依托于完全开放的平台这个问题上,福特选择了前者。业内人士指出,真正开放的模式应该是一个“商店”,里面有很多专柜,每一个车企的应用系统都只是其中一家店,但福特并不是这样的,它自己建了个应用市场,用户要进来开店,必须先经过它的系统大门。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然而世界已经迈入一个新的时代,这将是一个一切均由互联网裹挟的时代。形象地说,在互联网时代,包括汽车在内,所有物质性产品都将不可避免地被转化为硬件。硬件越强大,就提供了越多应用的可能,就越需要开放,就越需要软硬件分离发展。所以未来的趋势是,汽车提供硬件和接口,软件和服务由第三方应用商提供,各归各位,达到1+1>2的社会效果。这条路线,手机已经走过,可作车鉴。

  一旦形成这样的新型产业分工,汽车行业将翻开崭新的一页。而汽车是带轮子的硬件,就从一种比喻变成现实。汽车企业们固化的思维模式是时候改变了。有人已经提出警告:谁裹足不前谁就将面临巨大危机,想想诺基亚和苹果的不同境遇吧!(胡立彪)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