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密洽大众商用车 可能成立合资公司——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长安汽车密洽大众商用车 可能成立合资公司
2010年05月19日 13:44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刚刚与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PSA)签订合作协议书,长安汽车又把目光瞄准了欧洲第一大汽车公司——大众汽车。昨日,长安集团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是在与大众汽车谈,但还没有结果”。

  从2009年底开始,长安汽车在业务扩张上动作频频。自2009年11月收购新中航旗下昌河、哈飞等汽车资产后,长安汽车今年还将与马自达、PSA分别成立合资公司。

  “以前集团业务是重自主(品牌),合资弱很多,但现在我们希望能够两条腿走路,不再跛脚。”长安集团上述人士说。

  长安汽车的合资经

  长安汽车与大众汽车商谈的合作内容为商用车,比较可能的方式为双方成立合资公司,引进大众旗下商用车车型在中国生产和销售。大众汽车目前拥有大众品牌商用车,并掌有瑞典商用车及公交车制造公司斯堪尼亚和德国曼两家商用车公司的股份。

  今年3月,大众汽车和曼的主席皮耶希曾表示,大众—斯堪尼亚—曼将结成三方战略联盟,实现零部件与技术共享。

  长安汽车的商用车主要为长安微车品牌下的小型货车,江铃品牌轻型商用车、客车以及工程车。“我们的商用车一直是低端,如果真跟大众合作,可以拓宽市场。”上述内部人士说。

  从销售量来看,2009年,长安汽车共售出汽车186.3万辆,以微弱优势落后东风汽车和一汽集团。今年一季度,长安汽车共售出汽车69.1万辆,全面超过东风汽车和一汽集团。但在利润和销售额等指标上,销量规模相当的长安汽车却与东风及一汽相差甚多。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一份分析报告指出,2009年东风汽车销售额为2685.26亿元,净利润262.58亿元。同期一汽集团销售额3143.81亿元,净利润258.62亿元。而长安汽车当年销售额仅有1054.2亿元,净利润23.83亿元,净利润不到东风和一汽的十分之一。

  “现在对合资这块狠下工夫,因为吃了合资的亏,利润与其他三大差很多。”长安集团内部一位人士坦承。

  今年5月4日,长安汽车与法国PSA签订合作意向书,计划成立合资公司,生产和销售PSA旗下的乘用车和商用车。与此同时,长安汽车还计划与马自达成立50:50股比的合资公司。如果正在谈判的大众商用车合资项目能成功,加上已有的长安铃木、长安福特,长安汽车未来乘用车合资公司数量有望达到5家之多。

  大众布局中国商用车

  借助于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两家合资公司,大众成为中国乘用车销量规模最大的外资公司。2009年,大众汽车在中国共售出汽车111.8万辆,占其全球销量的六分之一。与欧洲和北美的低迷相比,中国汽车消费就像装上了一台汽车发动机。2009年,中国汽车销量达到1364万辆,同比增长46.15%,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

  在这种背景下,大众汽车宣布,2010~2012年将在中国投资逾40亿欧元(约346.8亿元人民币),投资将用于南京工厂和成都工厂的扩建,以及新产品的投入计划。

  除了乘用车之外,中国商用车也表现强劲。2009年中国商用车销量331.35万辆,同比增长28.39%,为全球第一大商用车市场。2009年,中国商用车销量已经接近同期日本所有类型汽车的总销量。

  相比之下,欧洲的商用车公司处境则有些惨淡。2009年,大众汽车全球共售出35.48万辆轻型商用车,与2008年44.72万辆相比下跌了20.7%。

  德国曼和沃尔沃卡车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这一状况导致中国商用车公司空前强大,2009年福田汽车共售出商用车60.2万辆,超过戴姆勒成为全球第一大商用车品牌。

  “大众商用车业务目前确实没有引入到中国市场,如果按照国内的分类标准,大众商用车在国内的生产和销售几乎为零。”大众中国副总裁杨美虹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由于中国乘用车与商用车的两旺,全球汽车公司纷纷制定了进入中国乘用车与商用车两个市场的战略。丰田考斯特是最早的外资商用车合资样本,2009年,考斯特在中国售出5000辆,在中国高端小型客车市场处于统治地位。日产汽车也在中国启动了商用车策略,在中国导入轻型卡车、微型货车等车型。菲亚特轿车虽然在中国销声匿迹,但其商用车依维柯2009年在中国售出8.7万辆。

  “这不是最新的消息了,但这会是一个趋势。”盖世汽车网总裁陈文凯此前对本报记者表示。郑州日产总经理郭振甫也表示:“没有外资会甘心于只进入乘用车市场。”(唐柳杨)

参与互动(0)
【编辑:陈鑫】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