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3个时段易现疲劳驾驶 支招:远离疲劳防胜于治

2008年09月12日 10:41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据交警反映,夏季发生的车祸中,疲劳驾驶占了一定比例。为此,如何提防“疲劳驾驶”,相关专家给一些“贪睡”车主提出了建议,希望车主注意日常行车安全。

  提醒:“非常时刻”容易犯困

  据车管部门调查,一天当中有三个时间段最容易出现疲劳驾驶。

  一是11:00-13:00.经过一个上午的工作,人的大脑神经已进入疲劳状态,反应可能会“慢半拍”,加上有的司机急于赶路不吃午饭,腹中空空,自然手脚疲软,极易出现意外。而午餐后人体内大量血液作用于胃肠等消化器官,脑部供血相对减少,因此会出现短暂的困倦感和注意力分散。

  二是17:00-19:00,这个时间段车主最容易出现眼干、喉燥、头晕目眩、耳鸣、打呵欠等一系列疲倦症状。

  三是凌晨1:00-3:00,在这段时间由于极度疲劳,车主一不留神就会进入睡眠状态,有些心脏不好的人还容易诱发疾病。

  广州市汽车摩托车维修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阮少宁告诉记者,疲劳驾驶是一种普遍现象,需要引起车主警惕,当车主在长时间驾驶之后,发现自己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是手脚无力、呵欠连连,甚至是前面的视线有些模糊,就说明已经出现了疲劳驾驶的症状,需要停车休息。

  支招:远离疲劳防胜于治

  阮少宁介绍,防止疲劳最有效的措施是保证充足的睡眠。夏季昼长夜短,很多人睡晚起早,休息不好就容易打瞌睡。如果行车中感到犯困,应及时停车,适当休息一会儿,待头脑清醒后再继续开车。

  东莞交警部门相关负责人在采访中提到,不同年龄、技术熟练程度不同的车主,产生疲劳以及消除疲劳的时间也各不相同。为此,在驾驶过程中,如果感觉困乏,可以打开车窗通通风,或者涂抹风油精、嚼嚼口香糖、与同车的乘员说说话等都可减轻疲劳,也可以下车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伸伸腰,放松一下神经。如果有条件,最好中途能有半小时到一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这样对去除疲劳会有很大的帮助。

  经常需要驾车跑长途的车主孙大阳认为,在行车过程中播放节奏较快的音乐可以提神,最好在车上放几瓶红牛饮料,一旦觉得精力不足就喝半瓶红牛。有些车主觉得长途行驶戴个墨镜可以遮挡阳光,但墨镜颜色过深也会加重眼睛的负担。当车主到了隧道口或者是天气变暗时,要及时把眼镜取下来,否则过暗的光线会使得速度感失真,影响车主的判断。

  车友阳关曾经听过一个司机的抗疲劳方法令人拍案叫绝:该司机把老婆炒菜、家人吃饭时说话的声音录了下来,每次在路上觉得疲劳时他就听听录音,想起家人对他平安归家的期盼,于是立刻提起精神。

  案例

  “阳光浴”下跑高速

  下午1点钟,广惠高速公路上,小李心情舒畅,因为是周一,高速公路上来往车辆不多,于是他将车速定在100公里/小时,让他一下子忘记了高速行车的烦闷,渐渐地他觉得手脚无力,上下眼皮的距离越来越近,吓得他立刻清醒了。

  点评:盛夏的中午骄阳似火,车主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功能下降,为此在高速公路行车时车速不宜过快,跟车时要与前面车辆尽量拉大车距。会车、超车时更应尽可能地与其他车辆加大安全距离,以增加紧急情况下的反应时间。

  “梦游式”深夜穿梭

  车主小陈告诉记者,上周四深夜2点,他在莞太路上看到一辆货车最初速度很快,后来突然速度降了下来,接着就冲向路边的绿化带,但是车主没有任何反应。等他驶近一看,发现司机在车内睡着了,这个情景把小陈吓出一身冷汗。

  点评:大货车多数日夜兼程,为了尽快赶路,经常会在深夜连续多个小时开车,零点以后有的车主看似在正常行驶,但可能已处于微困或者较困的迷糊状态,再加上对路段情况不熟悉,这个时候最容易发生意外。(林辉莹)

编辑:张艳红】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