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燃油税开征在即 预测明年车市五大消费趋势

2008年12月30日 10:22 来源:每日新报 发表评论

  开征燃油税的改革终于进入倒计时,燃油税对汽车市场的影响成为近期的热门话题,消费者对车市的关注度也迅速升温。分析人士认为,全球金融危机、经济疲软、油价持续回落,恰恰为国内燃油税的开征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时机。对于这项侧重民生和实用性的政策,燃油性的开征将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取向和车辆的合理使用状况。

  A

  紧凑型车获新机遇

  一直以来,国内消费者一味贪“大”、偏好大排量车型的虚华之风,通过燃油税的出台将得到抑制。消费者的目光将会投向排量较低、油耗较少的汽车。当有更多的消费者做此选择的时候,汽车市场的结构将随之变化。

  就以先行开征燃油税的欧美市场反应来看,并非排量越低的车型越受市场欢迎。因为性能限制,排量1.0L以下的微型车空间局促、动力匮乏;相对而言,排量在1.6L左右、节油性能突出的紧凑型车更容易受到市场关注。目前家用车销量最大的是1.0L至1.8L排量的车型,约占家用车销售总量的80%左右。东风悦达起亚有关人士预测:“开征燃油税后,我国的趋势也会一样,或将带动节油性能较好的紧凑型车型。现在市场上号称节油车的车型林林总总,让消费者难以辨别。然而判断一辆车是否节油,除去车主的驾驶习惯、车型的油耗因素外,从技术层面来说,重要的是发动机技术。发动机对于车辆油耗的影响很大,除了排量因素,一些类似于CVVT、TSI等技术也能够通过提高燃油利用效率而节约油料。燃油税的开征,为中低排量、紧凑型车型带来了契机,而这必须基于车型自身性能的提升。”

  长安马自达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调整燃油税人们的用车习惯将会有所改变,消费者将把目光转投在相对节油的车型上。车主节省日常用车成本除了选车型外,还要改变用车习惯,今后“多用车多付费”是毋庸置疑的。这一政策将是通过鼓励人们购买节油车型、减少用车从而促进节能减排的措施。

  B

  精品经济型车将被催热

  目前市场上,包括新雨燕、马自达2、新飞度、RIO锐欧在内的小型车市场已经拥有超过30款车型,而且主流品牌的纷纷进驻加剧了这个细分市场的含金量,经济型车的投放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要在1.3L-1.6L这个黄金排量区间成为消费税政策调整的最大受益者,但前提是经济型车自身科技含量与节油性能的提升,以发动机为核心的科技水平高低将是车企这场角逐的制胜关键。

  目前欧洲销售的汽车中,1.3L以下小排量汽车的比例高达70%左右,而美国1.6L以下的轿车也已经占到汽车总量的60%以上,但在我国1.3L以下小排量车型还不到生产量的20%。长安铃木副总经理王惟认为,“国内的小排量车与国外技术含量高的小排量车还有一定距离,出于性能和科技上的一些限制,排量较小的微车还无法在短期内成为市场的主流。但是排量在1.3L-1.6L之间的车型并不意味着低技术含量、水平落后,集合时尚、动力、安全、省油优势的精品经济型车是这次燃油税政策调整的受益者。”

  近年来,一些汽车厂家研发节油新技术,如今“燃油税时代”即将到来,将会带动节油车型市场。

  C

  新能源车、小排量车或将受益

  作为一个企业,顺应市场的变化是一种能力,能准确地判断未来市场的方向更是一种能力。燃油税改革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指导消费者的长期消费趋向。在石油消费量日趋增加,而资源日趋紧张的背景下,“高油耗者高税税负”,不但能体现公平原则,长此以往将指导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趋势,进而提升新能源车的吸引力。

  对于比亚迪新能源车F3DM的上市,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治冰曾表示,“比亚迪进军汽车产业之始,想到的就是在电池和汽车之间做一个嫁接,燃油车只是比亚迪以车养车的战略步骤而已,最终趋势将是电动车,事实上,早在五年前我们就有详细的电动车规划。”

  在国内,汽车消费一直有从大的传统心理。燃油税改革直接表现为影响消费者的用车成本,耗油越多税费越多,以燃油消耗量决定交纳税款额,使节能与耗油之间的成本反差加大,将转移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消费者的部分注意力,燃油经济性将成为更新或购买汽车的重要指标,这对发展节能型小排量车、新能源车大有裨益。有人以最常见的5座私家车为例,每年行驶里程基本在1万公里至2万公里,百公里油耗大多在10L左右。按照现行的养路费标准进行对比后发现,如果车主的车辆属于小排量,油耗较低,即使是使用率较高,行驶里程较多,仍会节省不少开支。实施“燃油税”后,低排量车型的支出,相对养路费比高排量车要经济得多。

  燃油税改革将会提振购车者对于小排量车的热情,有助于车市合理消费的产生;长期来看,将改变汽车的使用率以及推动节能环保车型的开发,调整产业结构。对于汽车企业,重要的在于产品结构的调整,制造出顺应时代需求的产品。不少企业已先后将新开发的产品重点放在节能方面,定位A0级高端市场的斯柯达Fabia晶锐上市;广州本田新车强调降低油耗;比亚迪F0的动力、省油成为该车的特点,上市以来保持月均万辆的销售纪录,这说明了当前市场对于节能型小排量车的关注。

  一位销售人员说,“以前消费者来看车,一般先问价格是多少,能优惠多少。但现在好多人一来就问这辆车的油耗是多少。”汽车分析师表示,按照燃油税改革方案,每月行驶里程数在2000公里以下的车主基本不会有用车成本增加,但是对于消费者的心态影响更加明显,以前一些“贪大”、偏好大排量车型的非理性购车行为将越来越少,小排量车、新能源车将成为市场关注的重心。

  有关专家指出,未来汽车产业方向将会因油价提升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产品结构的合理布局。谁能抓住这一点,谁就能在下一轮市场竞争中占有更多话语权,否则就可能被淘汰。燃油税开征后,有小排量车、新能源车等将迎来一次难得的机遇。

  D

  柴油SUV或将形成“气候”

  按照“小排量省油、大排量费油”的常规思维考虑,业内普遍认同它对小排量车型是个利好,对大排量车型是一种抑制。然而,这种考虑却忽视了柴油车的特性,对于排量相对较大的柴油SUV是另一种情况。

  专业人士指出:燃油税与油耗有直接联系,从一般规律看,汽油车排量大耗油多。但对于柴油车来说,排量大并不意味着油耗就高。如一款1.3L-1.5L的汽油轿车平均油耗约为7L-8L,与2.5L左右的柴油SUV油耗相差无几,这两类不同车型的油耗基本相同,但小排量车虽然节省燃油,却不可避免地会牺牲部分动力性能。

  随着消费心理的成熟,消费者在买车时既要考虑使用成本,又要满足驾驶欲望和多样化需求,这也使节能而又兼顾动力的柴油SUV引人关注,从而成为燃油税实施后的受益车型。目前,柴油车技术的成熟已改变了人们印象中“SUV油耗高”的传统认识。柴油车SUV与同等汽油车型相比,节油达到30%以上。在国内,商用车领域的柴油车型已成为普遍现象,而在乘用车还处于起步阶段,除了大众、奥迪等推出了几款柴油轿车外,真正形成“气候”的主要是SUV车型。近年来,哈弗、御享、奥丁等品牌在柴油动力领域推动了国内柴油动力技术的成熟,促进了柴油SUV的发展,其中哈弗柴油车型占据了同类柴油车相当一部分销售份额,以2.5TCI柴油车为例,它的油耗与1.3L小排量轿车基本相当。

  从4S店市场反馈的情况看,随着燃油税出台的临近,潜在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也在变化调整,目前柴油车已经排在部分消费者选择购买的前列,估计消费税出台后会刺激柴油SUV的销量。某外企的王先生表示,以前没想过买柴油车,但如果开征燃油税,买车计划可能会作调整,毕竟柴油车每百公里油费可省20元左右,而且现在柴油供应也不成问题。但是,全球经济危机使消费者在消费时谨慎、保守,由于柴油车在中国还没有达到普及程度,所以成熟车型的受益将更加明显。

  E

  柴油MPV将加快脚步

  面对全球经济危机、能源缺乏的压力,在国家节能减排的倡导下,节能型车型开始受到消费者的“宠爱”。经过了15年的发展,技术已获得进步的柴油发动机车型,已在欧洲市场取得了超过53%的占有率,成为国际市场的流行车型。在欧洲市场风生水起的柴油动力车已开始加剧向国内市场的蔓延。

  虽然柴油版MPV早在几年前就已有先例,但是在2008年,这股MPV的柴油风潮似乎格外引人注目。在国内略显沉闷的MPV市场上,金杯阁瑞斯一次推出10款排放达到欧Ⅲ标准柴油版MPV;阁瑞斯的老对手瑞风今年上半年也推出了2.8L柴油动力车型。商务MPV两巨头的频繁动作,让很多人看到了柴油动力MPV普及脚步的加快。业内人士预测,继柴油动力车型在家轿领域受阻后,MPV车型很有可能成为柴油动力的急先锋。各大厂商对柴油动力的重视程度,更预示了柴油商务时代即将到来。

  (李斌)

编辑:王峥】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