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李建辉建言智慧供应链建设:标准化问题亟待解决

2017年06月12日 16: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6月12日电 2017年第十五届中国ECR大会于近日在浙江杭州举办,本届大会的主题为“创新 融合 打造智慧供应链”,来自消费品行业的供应商、零售商、系统服务商以及行业协会的代表共500余人参加本次会议,就线上线下与物流融合发展、智慧供应链、大数据应用、消费者需求与创新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分享精彩观点和深刻见解。

沈柯辛 摄
沈柯辛 摄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总工程师李建辉在会中对中新网表示,标准化建设不健全是中国的供应链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ECR委员会一直致力于以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响应为目的,推动我国商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健康发展。

  李建辉坦言,中国的供应链发展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标准化建设还不健全、自动化水平不完善、信息化水平不高等。她认为,标准化是供应链管理高效运作的首要问题,尽管中国在标准建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仍存在不少的差距: 

  第一,企业的商品信息化标准化意识有待提高。在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中,统一的商品信息对供应链成员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非常重要,在中国许多单位都有建立自己的商品信息数据库,但是数据库的建设未与国际标准接轨,存在各数据库的字段类型和长度不一致等情况,导致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的形成,使得中国商品信息不能有效地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的形成规模。

  第二,中国的标准化实施工作欠缺。虽然中国已经建立了箱码、物流标签(SSCC)等供应链物流标识标准体系,并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行业标准,但是整个流通行业对于标准的规范应用并不乐观,各企业使用参差不齐的自行定义标准的情况仍屡见不鲜。

  第三,货物运输过程中的基础设备设施还没有完全实现标准化。在国外先进国家,托盘的尺寸、集装箱的尺寸、卡车的大小、仓库的货架都已经配套出了完善的标准体系,而在中国包括托盘规格、材质在内的诸多基础物流单元标准仍很不统一,不光体现在同类产品规格多样,还体现在不同产品之间的不兼容性,例如托盘堆垛高度不统一所带来的卡车载货空间损失,以及集装箱规格不统一导致无法实现多式联运等问题。

  据李建辉介绍,中国ECR委员会一直致力于在快速消费品领域以创造消费者价值为核心指导,不断持续提升供应链效率。依据企业需求和关注的热点,在四个不同的工作方向设立了ECR工作委员会,向企业传递ECR理念,以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响应为目的,推动我国商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健康发展:

  第一,推动了行业标准化水平,在箱码规范化、托盘标准化、商品主数据与EDI标准统一等方面推广标准的普及和应用,并不断通过调研、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企业的标准化意识,以实现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运转。

  第二,以实践应用带动行业发展,发布国际国内供应链等领域最新的行业资讯及ECR最佳案例实践分享,推广了货架有货率(OSA)项目,建立了协同补货(CPFR)等商业操作模式,形成产业链发展共同体,打通供应链上下游,为智慧供应链的建立做出了铺垫。

  第三,ECR构建了贸易伙伴之间更加密切的合作平台,供应商、零售商、系统方案解决商之间的合作活跃开展。在信息化、大数据时代,为打通企业间的信息壁垒,创建“源数据”工作室,为企业提供数字化标准标识服务,推进全球统一的GS1标准以及GDSN系统的应用,联合沃尔玛开展由零售商发起的数据同步服务,与大型零售企业共同推进全球数据同步系统,促进零售行业数据标准化和转型发展。未来还将继续在商品信息标准化等方面继续开展合作,帮助企业构建更加高效的合作新模式。

  此外,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作为中国ECR委员会的发起者,是中国ECR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单位,也为提升供应链效率做出了诸多努力。比如在90年代,将商品条码带到中国,帮助中国实现了在商品零售业的一次跨越。目前,超市商品的条码覆盖率已经超过95%。在供应链流通领域,致力于在中国推广全球通用的统一编码标准体系,也就是商品条码、箱码、物流单元(SSCC)三级标识体系。提升了我国零售业商品流通速度,改变我国产品数据交换的信息孤岛的现状,使各渠道的产品在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的管理中实现信息共享,有效减少重复劳动,大大提高供应链配送效率。

  李建辉表示,中国ECR委员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在快速消费品领域以创造消费者价值为核心指导,以持续提高供应链效率、促进消费品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最终目标,向国内企业引进世界最新的供应链管理运作理念,推广供应链管理新技术与成功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协调、制定相关标准并促进其应用。未来将更加以消费者为核心,注重消费者需求,为供应链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编辑:陈海峰】

>产经频道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