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黄土地的歌声与民俗在《大河唱》里,也在快手里

2019年06月19日 16: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历时3年,跨越七十万平方公里,1600个小时的拍摄记录终于按下了暂停键。6月18日,音乐纪录电影《大河唱》上映,影片沿着在黄河边长大的音乐人苏阳的音乐融合试验,深入记录了影响他的四种民间艺术,和四个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说书人刘世凯、花儿歌手马风山、百年皮影班班主魏宗富、民营秦腔剧团团长张进来。电影描绘了这些非遗艺术在民间生存的土壤,和这些“唱着活着”“活着唱着”的民间艺人。

  影片由制作了《我在故宫修文物》、《喜马拉雅天梯》等“爆款”纪录片的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操刀,清华大学师生和校友为主要班底。上千小时对音乐与生活的“深描”,展开了一幅黄河边民俗艺人和非遗的生活画卷,讲述了与地域相连的共同的民族基因与记忆,深埋在这片土地之下的文化脉络随着97分钟的片长逐渐清晰可见。

  年过六旬的说书人刘世凯,弹起三弦打起快板,从唐宋元明清而来的志怪传奇唱得犹在眼前,他唱历史也唱生活,“熬不成个捞饭熬成粥,谈不成个恋爱做朋友”;从小痴迷“花儿”却被人批评“不正经”的马风山,上山时唱、放羊时唱、在城市当环卫工时也唱,“上了高山望平川,平川里开了一朵牡丹,我有心下山摘牡丹,心乏着摘了个马莲”;肩负皮影世家使命的传人魏宗富,感叹“艺人死光,皮影灭亡”,也一路翻山越岭,如圆心一般向方圆几十里送去这项光影艺术;民营秦腔剧团团长张进来,台上嘶吼着悲欢离合,台下艰难维系着热爱的剧团……

  就在这样的拍摄过程中,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大河唱》监制雷建军注意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黄河流域上不少民俗(濒危)音乐人都是快手用户,影片中刘世凯、马风山、魏宗富三位主人公都是快手重度用户,张进来的妻儿和同事也是快手的用户。

  “这些民间艺人在快手上做什么?”当摄影机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时,真相一点点浮出水面。对接连失去两任离世妻子的刘世凯而言,快手上有愿意听他拉三弦、说书的朋友,孤单一点点被消解;对不被长辈和外界所理解的“花儿歌手”马风山来说,快手上支持他、支持这项古老而热烈艺术的人甚至比他所在的县城人口还要多,支持的评论私信如雪花一般飘来,夜晚到来,成千上百人等在直播间听他唱起那些悠远优美的调子;在一直担忧皮影即将消亡的魏宗富看来,快手给他带来了收入,还带来了来自上海、四川、新疆等地的演出机会,这支甘肃环县土生土长的皮影班子走出大山,走向了全国,在互联网时代焕发了事业的第二春……

  事实上,快手和非遗艺人能有如此强的连接关系并非意外。只要4G信号能覆盖的地方,新平台给非遗带来的改变正悄然发生。几英寸的屏幕那头,也许是这个世界上对非遗手艺最感兴趣的一群人。短视频的发展缩短了手艺人和潜在传承人之间的距离,也为这些埋头专注手艺的匠人打开了通往市场的大门。

  坚持普惠原则、在乡村有着高渗透率的快手是非遗的天然传播土壤。快手于今年3月发布的非遗长图数据报告显示,在137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快手上涉及的非遗项目多达989项,比例达72%。在过去的一年里,快手上累计出现1164万条非遗视频内容,共获得超过250亿次播放和5亿次点赞。

  有一个惊人的数字可以阐释这种屏幕里足以改变非遗的力量:在快手,每3秒钟就诞生1条非遗视频。

  在这个庞大的视频博物馆,涉及的非遗项目达989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为1372项,快手上出现的项目占比高达72%。其中最受欢迎的十大非遗内容分别是秦腔、秧歌、面人儿、豫剧、火把节、庙会、象棋、晋剧、二人台。

  但快手显然并不满足于这个数字。今年3月,为进一步推动中国非遗人才培育、助力非遗发展,快手正式发起了“快手非遗带头人计划”,将在全国发掘扎根乡土的非遗传承人,借助快手的科技力量和平台优势,赋能更多非遗传承者,“甚至让更多普通用户加入到传承队伍中来,全方面开发与挖掘非遗的文化和市场价值”。

  一个可喜的现象是,快手还在推动非遗文化普及的知识付费公开课。比如,《大河唱》里苏阳演唱会上的唢呐演奏者陈力宝,也是《百鸟朝凤》的幕后唢呐手,他仅靠在快手课堂教唢呐就已收入40万元。此外,秦腔、二胡、书法等项目也颇受欢迎,据统计,目前平台已推出502节快手课堂非遗课,3万多人购买并学习了非遗课程。

  在《大河唱》导演、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读博士杨植淳看来,快手是融合了西北民俗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苏阳之外,另外一条留给民间艺人的“出路”。人们总将非遗和当下作对立,将其视作“橱窗里的历史”和“过时的传统”,但实际上,非遗和这些黄河流域的歌声需要的是生存的土壤,当下,城市里没有这样的土壤,农村的土壤也在消解,而在快手里,这片土壤正“生机勃发”。

【编辑:叶攀】

>产经频道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