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多措并举促扶贫 “打通”群众致富路

2019年07月24日 14:34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 

  多措并举促扶贫 “打通”群众致富路
  梅江区探索特色优势扶贫产业,脱贫成效卓著,全区脱贫率达97.21%

  俯看西阳镇新联村,蓝色的太阳能发电板与绿色的农田交相辉映,美如画。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但对于梅州梅江区西阳镇新联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丘学松来说,阳光越充足,他越开心——这意味着村里的光伏发电将“晒”出更多钱。

  在梅江区,像新联村这样的村级发电站共建设有15座,共有150多户贫困户参与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在户用光伏发电方面,共有45户贫困户申请并网成功。村民也因此多了一份“阳光收入”。

  光伏发电,是梅江区特色优势扶贫产业之一。近年来,梅江区加快推进“一村一品”发展,推动贫困村做强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培育一个市场、创新一个机制、形成一个链条,确保全区有条件、有意愿的贫困家庭均发展一个及以上持续增收产业,致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目前,全区建档立卡相对贫困人口共有755户1513人,其中省定10个相对贫困村261户640人。其中,达到“八有”脱贫标准的有734户1449人,脱贫率达到97.21%。

  产业带动

  贫困户增加“阳光收入”

  沿着干净平整的水泥村道,笔者来到了新联村党群服务中心。远远望去,党群服务中心楼顶上的蓝色太阳能电板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这块太阳能电板看起来面积不大,但每年能给新联村一共带来近3万元的收益。“这笔钱分到贫困户手中,便是实实在在的收入。”丘学松说。

  然而,一开始在推进光伏扶贫项目的时候,村民并没有像现在这么积极申请。当时,光伏扶贫虽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大家对它的认识程度仍然不深。

  据介绍,光伏扶贫是国务院扶贫办2015年确定实施的“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目前,光伏发电技术已成熟,且还在不断改善,使用寿命最长可达30年,村民可实现一次投资长期受益。

  同时,光伏发电管理操作简单、技术要求低,能有效利用住房屋顶等闲置空间,充分利用了贫困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实现了扶贫开发和新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相结合。即使下雨时,光伏太阳能板还能正常发电。

  对于这种既能“输血”又能“造血”的项目,村民最初为何会迟疑?原来,由于光伏扶贫前期投入的启动资金不少,资金难题也称为制约光伏扶贫发展的一大障碍。以户用光伏发电扶贫模式为例,每户的一次性投入大约需要4万元,这对贫困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为此,梅江区采用多种方式,支持光伏扶贫产业在贫困村顺利落地。一种方式是建立村级发电站。“新联村在‘631’扶贫专项资金支持下,共投入42万元建设36千瓦的太阳能电板。投入使用后,贫困户可以按照实际发电量,直接得到收益。”丘学松说。

  另外一种则是户用光伏发电。梅江区以政府为主导,对符合安装条件的贫困户每户安装8千瓦的光伏电站,由贫困户向客家村镇银行办理按揭贷款,区政府全额贴息,而贫困户贷款的本金在每月向南方电网售电收益和补贴收益中扣除。

  “按贫困户与南方电网签订的收购电价测算,农户还本后预计每年可为每户贫困户带来3600元的收益,可以实现脱贫目标。”梅江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

  “政府的政策好啊,我们没想到的都替我们想到了!”笔者在西阳镇太平村、新联村等地走访时,听到一些贫困户对此发出感概。

  “你看,从6月5日并网发电,到7月19日,这个贫困户一户累计发电量就达到了2400多度。”广东尧圣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张任松向笔者展示了手中的光伏发电智能监测软件。他告诉笔者,贫困户可以在自己手机上安装这款软件,随时随地查看自家的发电量,进而知道每日收益。

  “一村一品”

  群众收入实现多样化

  光伏扶贫是梅江区扶贫开发的一个亮点,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用。“光伏发电需要满足几个安装条件。”张任松介绍,一是必须安装在不超过6米高的楼面;二是要有西南方向约200度的日照。

  家住西阳镇新联村的丘汉秀,因为其住房不满足安装光伏发电的条件,便与其他贫困户一起,入股了村级发电项目。“入股一年后,我收到了两次补贴共350元。”但丘汉秀仍然感到有些捉襟见肘。

  丘汉秀的家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墙壁因为年代已久,显得有些斑驳。2014年母亲去世后,家中便留下丘汉秀一人。“以前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种菜、打杂等,也没有固定收入来源。”丘汉秀告诉笔者。

  归根结底,扶贫还要靠授人以渔。梅江区相关负责人说,“但现实是,一些人爱‘鱼’胜过爱‘渔’。不少贫困户打着这样的小算盘:我是贫困户,兜底有政府。”

  人穷不能志短,扶贫先要扶志。笔者在走访中也发现,不少扶贫举措之所以遇冷,常在于村民还没有致富的决心,除非已有成功的示范点,农民才会迅速跟进。

  脱贫攻坚,精准为要。梅江区充分发挥农业特色产业优势,做好贫困户产业帮扶项目的落实,通过发展“短、平、快”农业种养项目,加快增收脱贫步伐。目前,10个省定贫困村结合各扶贫单位实际,大力推进实施产业帮扶,引进一批造血式扶贫项目。

  这两年,除了加入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外,丘汉秀还在村委会的支出下,包了一个鱼塘,搞起了养殖业。不仅如此,村里还会不定时发放几袋免费的鱼饲料,以减轻他的饲养成本。看着池塘里游来游去的小鱼,丘汉秀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越来越有盼头。

  在西阳镇双黄村,青翠欲滴的葡萄挂满了枝头。遇上周末,不少市民便呼朋唤友,来到葡萄采摘园体验、尝鲜。在双黄村驻村工作队长李钟志看来,只有人勤地不懒,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活干,才能带来更多可持续的收入,真正实现脱贫。

  通过“公司+农户”模式,2017年,双黄村集约了村里的12亩地,投资50万建设一个葡萄采摘园,带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增加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如今正是葡萄采摘的旺季,按照一般采摘价25元/斤来计算,我们的葡萄园平均每天能达到3000元的收益。”李钟志介绍。

  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在北联村,贫困户入股村枇杷专业合作社,还将电商平台做得有模有样;在桃坪村,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村两委、扶贫工作队发展致富带头人,贫困户们租种了10余亩土地,发展蔬菜种植业,建立了完善的产供销链条;在塘青村,村里的种养大户、科技带头人为贫困户进行生产经营指导,不仅提高了金柚种植水平,还实现现有柚子种植集约化管理,打响了“塘青金柚”的名气……

  “造血美容”

  走出“红色”脱贫致富路

  “之前由于村道太窄,到村里的汽车只能‘龟速’行驶。碰到迎面而来的车辆,司机只得小心翼翼地倒车,寻找一个路基较宽的地方进行会车。”西阳镇北联村村民丘先生说。长期以来,北联村因为交通不便、缺乏产业支持、集体经济薄弱,被列入梅江区10个省定贫困村之一。

  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帮什么。为此,梅江区制定了交通精准扶贫三年攻坚项目计划,即2018年至2020年三年规划村道建设(含窄路基扩宽工程)共44条共79.25公里,其中路面硬底化31条共44.21公里,窄路基扩宽13条43.5公里。

  去年4月,梅江区投入300万元,对北联村的Y221线进行道路硬底化建设,全长3.5公里的村道得到扩宽,破损的道路也全部进行了修补。而今一条条绵延起伏、高低错落的乡间道路,犹如一道道飘落在崇山峻岭之间的彩带,托起了农民致富的梦想。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到脱贫攻坚的紧要关头,越不能松懈,越要有攻城拔寨、越沟迈壑的勇毅和笃行。“虽然梅江区的贫困人口基数小,近年来扶贫成效显著,但防返贫的压力并不小。”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

  巩固脱贫成效,不仅要把贫困户“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对此,北联村想到了其丰富的红色资源,走出了一条“红色脱贫之路”。

  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北联村都是革命思想传播的重要区域,这里不仅是梅州地区的革命火种点燃和传播地,也是革命烈士林照生、林超炬、林超桂的故乡。

  农村不仅“造血”,还要“美容”。近年来,北联村启动“红色村”建设,共投入资金871万元,打造党建示范工程,并制定了“四个一批”的目标任务。

  ——修缮维护一批红色革命遗址。组建专业团队规划实施了渡口之战遗址修复项目,北联小学交通联络站旧址、爱敬居(地下党秘密联系点旧址)等修缮项目,打造展示红色北联革命历史的新平台。

  ——整合建成一批活动宣教阵地。新建集村情党史展示、党员教育培训、综合公共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打造红色基因馆和西阳学校红色革命历史展厅。

  ——收集整理一批红色革命史料。广泛收集、挖掘革命史料和红色故事,整理了红色人物的革命历史以及革命故事,汇编共计33000多字的革命史料。

  ——整合推出一批红色路线片区。规划打造“夜宿梅江·红色古村”红色旅游线、游击通道体验线和环村绿道休闲线,规划建设“红色党建综合服务区、红色产业帮扶基地区、革命传统教育核心区、革命战争精神教育区”四个片区,以“三线四片区”与周边村落串珠成链,努力打造成梅州城郊最具特色的革命教育基地和“3A”级红色旅游景区。

  “随着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带动本地的民宿、餐饮业等第三产业,村民致富增收不再愁没有新路子了!”北联村支部书记丘勇平憧憬着。

  南方日报记者 黄思华

  通讯员 张海棠 曾仕谦 钟伟才

【编辑:左盛丹】

>产经频道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