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从乘车码到智慧出行生态 腾讯构建打造C2B模式

从乘车码到智慧出行生态 腾讯构建打造C2B模式

2020年03月20日 14:13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网3月20日电 3月1号凌晨,深圳市卫健委通报首例境外输入性病例。患者孙某在英国布里斯托工作。2月27号乘坐航班由伦敦飞往香港,再经由港深两地轮船码头,乘坐出租车回到福田区家中。2月29号上午,孙某因出现发热症状、咳嗽,由妻子驾车送至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就诊。3月1号,被确诊为新冠肺炎。随后一场密切接触者的大排查即时启动。3月2号,深圳市疾控中心共确定了93名密切接触者。其中,有四人跟他乘坐了同一辆出租车。

  “能快速找到这四个人,得益于深圳全市公交车、出租车上,张贴的一个小小的乘车登记码。”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智慧交通处处长徐忠于在受访时表示,如果没有这个扫码登记,那要找到相关的密切接触者,工作量和难度是非常大的。

  2月20日,腾讯“乘车登记码”在深圳率先投入使用。这个由腾讯乘车码团队专门为公共交通开发的乘车信息登记系统,在返岗复工的高峰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目的就是用于疫情的防控及消息通知。到现在不仅是深圳,北京、上海、深圳、兰州、乌鲁木齐、宁波等20多个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都在使用腾讯乘车登记码,已经覆盖了8000多万的人口规模,累计刷码已超过千万次,而且还呈现着不断上升的态势。

  “乘车登记码这个需求很急,只花了几天时间去打造、上线,对乘车码团队产品能力来说,是一次考验。”腾讯乘车码总经理宋凌云介绍,应用落地之后效果很好,也切实发挥了作用,证明腾讯在公共出行领域积累的用户洞察、技术产品矩阵都是有效的。未来,基于这种能力,我们还可以打造出更多产品,解决公共出行领域用户刚需,为腾讯智慧出行的业务‘人性化出行’的目标服务。”

  “疫情期间,公共出行安全备受关注,乘车登记码的快速推出,解决了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的燃眉之急,也从侧面反映了腾讯出行领域的产品实力,”行业分析人士认为,这是腾讯产业互联网C2B打法的典型案例,基于广泛的用户触达和持续深耕的产品服务能力,快速解决用户刚需。

  腾讯助力打造智慧出行的深圳样本

  除了乘车登记码,腾讯乘车码团队科技战役的脚步还远没停歇。特别是与深圳地铁联合推出的地铁车厢拥挤度查询就很受市民欢迎。

  而基于腾讯乘车码的产品能力,像这种便民、安全、科技感十足的出行体验在深圳随时都可以感受到。其实早在2018年5月,腾讯便与深圳地铁共同推出乘车码刷码过闸服务,用户凭“乘车码”小程序即可便捷乘地铁。上线半年,深圳地铁全线闸机已支持乘车码刷码过闸;上线一年后,乘车码深圳用户数已突破2000万、单日刷码笔数超过200万。去年3月,全国首张轨道交通区块链电子发票在深圳地铁福田站开出,正式宣告深圳地铁乘车码小程序上线区块链电子发票功能,首日开票量就突破了一万张。

  随着乘车码与深圳地铁合作不断深入,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依托腾讯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面的能力,推动人脸识别、站内导航等技术的应用,共同打造智慧地铁。去年9月,腾讯乘车码携手深圳地铁上线刷脸乘车服务。60周岁及以上老人完成线下人脸注册,即可在深圳地铁11号线18个站点的智慧边门刷脸免费乘车。这也标志着深圳地铁从此进入了“看脸”的时代。

  从刷码到刷脸,腾讯乘车码不但为用户提供高效的全新出行体验,坚持以促进公共出行数字化创新,助力城市智慧交通建设,积极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码”通行、刷码乘车,成为智慧化城市的出行首选

  作为腾讯公司基于微信小程序开发的二维码乘车服务,乘车码依托腾讯产品对全国十几亿用户的广泛触达和多纬度技术产品矩阵,实现了移动支付与公交出行的有效融合,通过0.2秒极速验证技术,为用户提供”先乘车,后付费”的出行体验。用户打开微信搜索并开通“乘车码”小程序,即可刷码便捷乘地铁、坐公交等,极大提高出行效率。

  特别是在粤港澳大湾区,乘车码已上线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江门、肇庆、中山、东莞共9个城市。9城内任何一城的市民只需使用微信“乘车码”小程序,就能享受到一“码”通行带来的便捷体验。未来,港澳市民也有机会能体验到。

  据悉,自2017年7月在广州上线以来,腾讯乘车码已覆盖28个省份直辖市、包括北京、深圳、上海、厦门、宁波、济南等130多个城市,支持BRT、公交、地铁、索道、轮渡等智慧交通移动支付场景,目前腾讯乘车码用户数已达到1.3亿,而且已经与深圳地铁、广州地铁、北京一卡通、上海公共交通卡、天津公交、重庆轨道集团等全国各地市重要交通部门达成战略合作,刷码便捷搭乘交通工具已经成为许多智慧化城市的出行首选。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能反映城市智慧化建设进程的核心场景,作为日常出行的刚性需求,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每天影响着数以亿计的居民。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更期待打造智慧交通生态体系。在发展腾讯智慧出行的过程中,乘车码在公交、地铁等场景实现落地,只是一个起点,它将移动支付技术渗透进小额高频支付的关键场景,完成本地化、便民化的出行服务升级。我们正是基于这个小团体出发,构建大交通领域的生态链。未来,在飞机、轮船、高铁、城际轨道等出行场景中,我们都希望通过二维码实现一‘码’当先、一‘码’通行,做好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助手,实现腾讯‘连接一切’的目标。”腾讯乘车码总经理宋凌云说道。

  连接用户与服务 腾讯构建智慧出行C2B模式

  从930变革后,“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成为腾讯新的战略发展目标,做产业互联网以C2B的方式,让智慧化的服务能够高效触达用户。腾讯的强项在于“连接”,过去主打C端市场,对C端用户有很深的洞察。而智慧出行是一个与C端有强关联,但需要通过增强B端,以达到更好服务C端目的的工作。

  “交通出行是腾讯在产业互联网探索中非常重要的领域之一。我们希望能够发挥过去20年在科技方面的实践成果,成为公共交通出行行业的数字化助手。”腾讯公司副总裁钟翔平解释说,在公共出行场景中更是涉及到政府、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方,以及用户之间的良好关系建设。这其中,数字化、智能化非常重要,类似乘车码这种应用,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起点,腾讯智慧出行可以帮助各方理解和沟通用户。

  的确,背靠腾讯乘车码1.3亿的用户规模、130多个落地城市服务网络,以及创新科技能力,腾讯智慧出行的C2B优势不言自明。“腾讯智慧出行将以乘车码为载体,构建行业合作共赢新局面:在用户层面,有效解决乘车找零、忘带卡等困扰,提供公交路线、拥堵路段等查询服务,同时提供等待时间查询、最优路线等客服服务;在交通企业层面,进一步增强客流大数据分析、站点流量分析等运营管理能力,提升路况信息分析、交通拥堵预测等交通管理水平;在政府层面,通过科学治堵,优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借助实名信息防范公交出行安全,助力各地政府建设智慧城市。”钟翔平补充说道。

  实际上,依托人工智能、高精地图、仿真平台、社交体系、移动支付等底层能力,腾讯智慧出行已经形成覆盖自主出行、共享出行、公共出行的全场景智能出行服务。比如在自主出行领域,腾讯推出TAI3.0生态车联网解决方案,把丰富的服务生态带到车上,开车时也能便捷、安全地享受微信通讯、车载娱乐、车主服务、生活服务等各类服务。腾讯自动驾驶解决方案、高精度地图以及位置服务能力,可以让共享出行更高效。最后就是以腾讯乘车码为代表的公共出行领域,支持BRT、公交、地铁、索道、轮渡等公交智能场景服务,让公共出行更便捷。

  基于C2B优势,智慧出行还可以在公众出行方面,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据腾讯内部渠道消息,去年8月,腾讯智慧出行推出的“出行服务”小程序在微信支付页“九宫格”灰度上线,目前在深圳等地区进行限量灰度测试,并与乘车码实现打通。出行服务小程序覆盖了自主出行、公共出行场景下用户所需要的服务。在公共出行场景,除了可以使用乘车码“扫码乘车”功能之外,还能提供查路线、实时公交、公交换乘和景区导览等服务。针对自驾出行的车主,还可为用户提供查询违章、洗车、加油、停车、年检等用车服务。“出行服务”小程序作为一个触达海量C端用户的入口,整合了腾讯智慧出行面向各个出行场景推出的便捷服务。

  腾讯乘车码海量的用户规模,将为腾讯“出行服务”小程序中丰富的生态合作伙伴带来巨大的流量,同时生态合作伙伴也能为乘车码用户提供不同场景下的出行服务,满足不同的出行需求,形成可持续发展业务模式,共同实现“以人为中心”的智慧出行生态的构建。目前,已经有超过300家生活服务商进驻腾讯智慧出行的服务生态体系,包括途虎养车、ETCP智慧停车、冠德石油等等。

  未来,腾讯乘车码团队孵化的定制巴士、定制客运等智慧交通产品,都可以在“出行服务”小程序里进行融合,升级出行模式,完善用户体验,让公共交通更智慧,同样是腾讯智慧出行所追求的目标。在腾讯乘车码的加持下,腾讯智慧出行服务广度和影响力也会有进一步的提升。

  腾讯乘车码总经理宋凌云在采访中表示,腾讯乘车码作为腾讯智慧出行“四横两纵一中台”业务架构里的核心产品,是腾讯智慧出行业务直接面向C端用户的重要一环,是践行腾讯产业互联网C2B模式的一把利剑,在为公共交通领域提供智慧移动支付服务的同时,也为“以人为中心”的智慧出行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

【编辑:李季】

产经频道精选: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