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涨价背后的“非正常”——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蔬菜涨价背后的“非正常”

2010年07月15日 09:00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如果流通环节太多,会造成农产品在流通中损耗过大,每个环节的成本上升都会传导至消费者,形成“叠加效应”,拉升农产品价格

  上半年,菜价涨跌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年初,蔬菜价格一路上涨,居民大喊吃不消,大蒜由于价格上涨过快甚至一度被戏称为“蒜你狠”。而自今年5月初,蔬菜价格又连续六周回落,累计下降幅度达28.1%,各方舆论至此才稍微消停点。

  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时涨时跌,就如同大海潮起潮落,很正常。年初菜价为何上涨过快?去冬今春以来,我国气候反常,南方干旱,北方低温,蔬菜长势受到严重影响,供给大幅减少。再加上劳动力成本、生产资料价格、运输成本上升等因素,价格不涨才怪。进入5月,随着天气好转、供应量增加,菜价自然会适当回落。

  即便是当时涨势看似离谱的蒜价,原因也并非难以理解。据商务部数据,受种植面积下降、单产量下滑影响,大蒜产量从2008年的1026万吨锐减至2009年的590万吨,降幅达42.5%。与此同时,大蒜的国内消费、出口需求却大幅增加20%以上。两相对比,不难发现蒜价上涨的主因是供求关系,而并非别的神秘因素。

  正常归正常,但由于直接关系民生,菜价稍有波动就会触动百姓神经,不可忽视其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除了调剂市场供求、做好信息发布等工作之外,我们还必须探究蔬菜市场是否存在不正常的因素,影响市场平稳运行。

  据笔者了解,农产品流通一般要经过产地收购、中间运输、销地市场批发、二级批发和终端零售等环节,每一环节至少加价5%到10%。流通环节不加价是不可能的,但如果环节太多,不仅会造成农产品在流通中损耗过大,而且每个环节的成本上升都会传导至终端消费者,最终形成“叠加效应”,拉升农产品价格。在此,大力推行“农超对接”就显得很有必要,这样才能让更多蔬菜安全、顺畅地送上百姓餐桌,避免中间无谓的消耗。

  眼下,在很多城市已经鲜见简易的农贸市场了,取而代之的是所谓正规市场。在“规范经营”的招牌下,小商小贩被理直气壮地征收不菲的摊位租金、卫生费、管理费等等,而这些费用最终都会转嫁到市民身上。以北京市为例,摊位租赁和管理费近10年涨了10多倍,有些地方还强令摊主高价购买本市场“特许”的塑料袋,这些成本都被计入菜价,占到蔬菜零售价的将近一半。因此,降低对商贩征收的各类税费,并多建便民蔬菜服务点,成为规范市场、保障百姓吃上便宜蔬菜的关键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种植面积小而且分散,生产专业化、组织化程度较低,在这种情况下,蔬菜的生产、流通成本必然会被拉高,农民面向市场的销售能力也存在缺陷。政府有必要加强对农民的信息服务与生产指导,引导农民改善种植结构,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从源头上保障蔬菜市场的平稳运行。 (崔鹏)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