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全球食品价格上涨 代表委员谈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2011年03月06日 10:08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昨天(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是强调,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生产。那么为什么粮食安全问题会成为首要的目标?正在参加两会的代表和委员又提出了哪些好的建议保障粮食安全?我们马上来连线中央台记者陈俊杰;

  主持人:温总理在报告中为什么要把粮食安全放在首要的位置?这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记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搞清楚粮食安全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它就是要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二是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三是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正所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吃饭的问题是根本大计,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我注意到,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直接提到粮食问题的地方并不多,笔墨不重,但仔细研读报告你会发现,谈到的其他的每个问题都与粮食安全有关,相辅相成,例如“三农”问题,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问题,合理调整收入分配问题等等,可以说粮食安全是贯穿整个国民经济的动脉。因此,总理在报告中强调,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其实,粮食安全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粮食安全不仅在中国存在,在国际社也被广泛地关注着。目前,国际普遍存在的粮食问题是,粮食供给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价格滞留于高位,而饥饿人口有增无减。

    主持人:那么哪些方面的因素挑战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呢?

  记者:我国确实在遭遇一定程度上的粮食问题。我们国家面临的粮食问题是耕地仅占世界10%,人口却占世界的22%,这是面临的客观挑战。另外,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工业化加速,污染问题突出,导致土地流失有加重的趋势。再有,连续的自然灾害也在威胁着粮食生产。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就表示,今年冬春旱情严重,可能对粮食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那么,除了人口、气候等常态因素直接作用于粮食生产外,偶然性因素也会对粮食安全形成冲击。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对世界粮食生产的投入、市场交易乃至未来走向都已经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有可能具有长期性和深入性,表现为粮食价格的持续走低抑制了农民的积极性,投机热钱也可能搅浑粮食市场等等。 

    主持人:那么对于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代表和委员们又提出了什么好的建议呢?

  记者:一些代表和委员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些代表和委员有来自中央的,也有来自地方的。首先是全国政协委员陈锡文。他说,从长远看,中国人多地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耕地将进一步减少。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保护好耕地,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而面对开局之年遭遇的一些灾害,关键是要组织有效的力量和手段去解决这些自然灾害的影响,例如科学灌溉等。另外,全国政协常委、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钱克明注意到了土地“占补平衡”当中的问题。他说在城市化过程当中,土地“占补平衡”有以次充好的现象,一些不适合种植粮食的土地大量出现在耕地的“名单”中,长此以往肯定会影响粮食安全。他提出,国家要加大土地执法力度,杜绝此类现象。与钱克明观点类似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赵喜忠,他也认为在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失的问题比较突出,应该加以规范。而来自农业大省的全国人大代表、商丘市委书记王保存提出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他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保证粮食稳产高产,就必须走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的道路。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农业厅副厅长马岩波认为提高要引进新的品种、新的技术,提高粮食单产。另外,我们也注意到,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对应对粮食安全提出了解决之道。他指出,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提高小麦和水稻的最低收购价,要大兴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增加1300多亿元对农中央财政等等。因此我们相信随着这些政策的推进,粮食安全问题虽然存在,但是不会危及到国民经济命脉,不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赵婕】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