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水桶竟用塑料垃圾制造 纯净水桶咋不“纯净”

2011年04月15日 14:16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水桶竟用塑料垃圾制造 纯净水桶咋不“纯净”
     ▲劣质桶底部仅有PET标识,没有生产厂商、QS认证等相关标识。 记者 张斌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如今,桶装饮用水成了人们的生活的必备,给人们工作和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但近日记者在枣庄市场上调查发现,盛纯净水的水桶有一些存在质量问题,用回收塑料垃圾制造的劣质桶仍然横行市场。

  市场乱象:饮用水水桶竟用塑料垃圾制造

  12日,记者在位于青檀路上的一家销售饮水机的商铺看到,店内除了出售饮水机外,也卖纯净水水桶。店老板告诉记者,水桶都是饮水机自带的,批量使用就要单独购买。“一些水桶质量不合格,也在市场上销售。”店老板说,水桶的质量跟水厂没关系,生产水桶的厂家有很多,产品质量也良莠不齐,一般的商家只关心漏不漏,对于产品是什么材料制成不太关注。

  “这种PET桶18元一个。”店老板递给记者一个水桶。记者观察后发现,水桶显淡蓝色,底部只印有PET标志,没有QS认证标志、厂家名称以及循环再利用标志。“质量可靠的水桶一般只能从外地进货,本地生产的几乎都是‘回料桶’,也就是PET桶。”

  当记者问及PET桶的生产原料时,该店铺的老板说,小厂生产的大多是PET桶,一部分使用PC材料,一部分使用回收塑料垃圾制作,或者干脆全部用塑料垃圾制造,也被称为“黑桶”。

  专家解读:PET桶重复用会释放有害物质

  枣庄市力源纯净水厂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从1998年建厂,他们一直在使用PC桶,当时价格非常高,一个桶要50多元,从珠海进的货,现在价格有所下降,也需要35元左右。而PET桶价格一般10元不到,最贵的也就12元,便宜的也就7元。“由于两种水桶价格相差悬殊,以前有些小水厂或黑作坊不愿意用PC桶,而用PET桶。”

  PET桶到底对人有什么危害?释放的有害物质是什么?11日,记者采访了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研究的山东轻工学院材料学院院长姚金水。姚金水表示,PC桶有耐磨耐高温的特点,而PET桶高温下易变形,通常无法耐受足够的高温消毒。PET(学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温度达到70℃就容易变形,并且会释放对人有害的小分子,容易造成水质污染等安全隐患。PET桶不能重复使用,一般用10个月后,就会释放出致癌物。“PET作为高分子材料,高温加热或重复使用就会释放小分子,而小分子本身就有害。”姚金水表示,PET桶中还含有增塑剂(学名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长期使用也会释放,有可能致癌。

  有专家表示,如果长期使用由回收材料或PET材料制成的桶,人体消化、神经系统等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部门说法:使用劣质水桶将严查

  枣庄市质监局稽查局副局长史力介绍说,根据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及有关文件规定,PET饮用水桶不属于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发证范围,被国家禁止使用。而卫生部在《食品用塑料制品及原材料卫生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凡加工塑料食具、容器、食品包装材料,不得使用回收塑料。

  记者了解到,从3月下旬开始,枣庄市质监局正在全市范围内对桶装饮用水和水桶生产企业进行一次拉网式排查行动,对饮用桶装水和水桶从生产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目前,质监部门已查处了三家无证经营的饮用水生产企业,并对其进行了整改处罚。

  据知情人士透露,枣庄市场的问题水桶多是河北、浙江等外省生产的。“是不是正规的PC桶,消费者很难辨认。”质监专家说,一个水桶的检测费用在2000元到3000元之间,一般消费者承受不起,这也是劣质桶能够横行市场的原因之  一。

  质监部门表示,市民如果发现生产劣质纯净水桶的窝点或生产企业,可及时拨打质监部门投诉热线12365。市民如果怀疑购买的水桶有质量问题也可拨打12365热线进行咨询。 记者 贺可功 邢振宇

  相关链接>>

  专家支招识别劣质桶

  枣庄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专家提醒市民,劣质桶价格较低,市民不能贪图便宜,在购买水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触摸:劣质桶用手触摸时,水桶表面有凹凸感,许多部位还有轻微的毛刺感觉。

  观察:用肉眼可以清晰看到劣质桶内壁有很多小黑点存在,且使用后会有不明沉淀。

  色泽:劣质桶和正规桶比,颜色稍黑,透明度差。

  重量:正规桶PC一般材质密度较高,长期放置不会影响质量。正规的PC桶质量一般在700克到800克之间,而劣质桶则较轻质量只有400到500克之间。

  桶底:PC桶生产厂家在桶底铸上了生产厂名和标志、QS认证号码、生产日期等,而劣质桶则没有。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