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劳动力成本必然上涨 企业宜及早主动应对

2011年05月03日 16:41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最新人口数据公布,权威专家分析: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将更趋突出,企业宜及早主动应对

  我国大陆总人口13.4亿,广东成为我国常住人口第一大省!这是国家统计局上周发布的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深刻影响着我国的人力资源总体格局,左右着劳动者求职和企业用工的趋势。从最新人口数据中,我们可得出什么启示?企业该如何顺应趋势积极应对?

  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普查数据中,我国人口劳动力年龄结构变化迅速,特别引人注目。根据普查,大陆人口0-14岁人口约2.2亿,占16.60%;15-59岁人口约9.4亿,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约1.8亿,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约1.2亿,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知名人口学专家、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郑梓桢向记者分析,这表明我国老龄化在加速,但同时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仍然在增加。一方面,是我国劳动力总量仍然十分庞大,劳动力就业总体压力仍然很大。另一方面,则是近年部分行业、部分地区存在“缺工”、“招工难”,特别是沿海地区对青壮年劳动力的需求在不断扩大。这表明,以出口加工业为主的产业对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需求很大,而同时,大量过了青壮年阶段但仍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转移就业难度加大。因此,我国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将更趋突出,这将给劳动力就业和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产生重大影响。

  加快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从长期看,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必然趋势。”郑梓桢分析,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2000年到2010年十年之间,我国人口年均增长率是0.57%。而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之间,年均增长率是1.07%。这意味着,未来劳动力将不再是无限供给,面对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今后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空间肯定受限,根本出路是必须加快转型升级。

  最新发布的人口普查数据中,还有两个数据也引起重点关注。一个是,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加大。2010年我国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流动人口2.21亿人,比2000年增加了1亿人。另一个是, 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这次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郑梓桢认为,这提示,广东在支撑未来发展的人力资源方面机遇与挑战并存。由于大量外省青壮年劳动力补充,使广东享受到更多的“人口红利”,但同时,对本地的人口承载能力挑战也越来越大。这提醒,广东必须充分利用良好的基础,坚定不移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双转移”,特别不能留恋仍然有较多的“人口红利”而继续倚重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企业宜提早主动应对

  面对国内人力资源格局的快速变化,企业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该如何提早主动应对?

  在近日广州举行的一个人力资源论坛上,北京大学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中心教授吕峰认为,当前企业应增加人力资源配置的弹性。比如,与以往不同,现在很多企业就面临新员工流动性大的问题。从大学招聘新员工进来,这些毕业生要求高,但企业对刚毕业的大学生又不可以一下给予很高的职位,结果难以留住人。为此,企业应该加强与高校的培养对接,可考虑让学生提前实习,学生实习时间加长,并且根据工作内容进行教学,待到毕业时就可以直接上手,可以给予更高的职位,从而解决了如何留人的问题。这种增强人力资源配置的弹性,还表现在聘用员工的结构上,可以采用混合雇佣的方式。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人力资源结构趋势的变化,也将给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带来巨大的机遇。近期,一些大型人力机构已经加快布阵的步伐,如跨国人力资源企业万宝盛华集团4月底就注资广州知名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锐旗人力集团。锐旗的派遣员工多达12万,锐旗人力集团董事长杨希宏对记者坦言,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人口红利”逐步减退的背景下,企业用人需求与市场供应的短缺矛盾将越来越突出。结合万宝盛华的全球视野和锐旗的本土经验,将可为客户提供多元化和更具弹性、灵活的人才配置和整合服务,这实际就是要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对全方位人力资源服务的急需。

  马汉青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