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历史上的通货膨胀与国家兴衰

2011年05月04日 10:03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9%。其中,城市上涨4.8%,农 村 上 涨5 .2 %; 食 品 价 格 上 涨10.3%,非食品价格上涨2.6%。(国家统计局网站)

  官方公布的通货膨胀率低于预期,离5%的预警线也还有一步之遥,但对这一统计数据的怀疑却再次充斥网络。据报道,国家统计局已经对C PI统计权重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其中,最明显的变化之一是食品价格所占权重将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调。权数调整是不是拉低C PI指数?虽然统计局对此进行了辩驳,但是,无法否认的是,如何规避通货膨胀,使自己手中的财产保值增值,已经是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大事件。在这一C PI指数公布的前一天,据新华社报道,2010年全球中国G D P总量已经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一片喧嚣声中,中国的大国崛起之梦似乎已经指日可待。然而,在笔者看来,如果中国的货币不能保证其币值的稳定,通胀必将断送中国的崛起之梦。在历史上,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北宋是历史上第一个发行纸币的朝代。纸币的发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也为专制统治者攫取民间财富大开方便之门。在12世纪初,为了应付与契丹辽、西夏党项之间的战争,北宋所采用的办法就是大量发行纸币。北宋学者李心传写道:“崇观间,陕西用兵,增印至二千四百三十万缗,由是引法大坏,每兑界以四引面易其一。”纸币过度发行,造成交子迅速贬值,1107年,交子价值甚至跌到其面值的10%以下。北宋政府最终陷入空前的信用危机,再无财力应付对外战争。

  对比通过“增税”来度过财政危机,发行纸币无疑是更为廉价的方法,“通货膨胀税”来得如此容易,以至一代代君主都难以抗拒这种诱惑。北宋如此,南宋也如此,此后的元、金也没有逃脱这种命运。以元为例,在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其中统钞在流通中贬值了80%。到元朝末年,元朝政府像之前的王朝一样,试图通过改革恢复经济增长,其间的措施就包括发行新的铜钱和货币,但人们已经失去了对货币的信心和耐心。1368年,当明朝取代蒙古统治的时候,贸易活动已经倒退到物物交换的时代。

  公元2世纪的罗马帝国曾是世界上最富饶美丽的国家,掌握着人类最进步发达的文明。当时,罗马已经有了完备的货币体系,罗马金币的含金量一度高达90%以上。正是在这个坚挺的金银货币体系下,罗马帝国对周边地区的资源整合能力大大加强,在长达百年的历史中,罗马帝国经济繁荣,物价稳定,贸易发达,商业贷款利率在4%-6%的正常区间。然而,为了应付战争,满足罗马贵族们穷奢极欲的生活,罗马统治者最终还是走上了通货膨胀的道路。

  到公元350年左右,罗马银币只相当于奥古斯都时代的1/30000000。通货膨胀使当时罗马工人的工资变得极不稳定,也使与钱币兑换有关的投机活动变得十分猖獗,这给整个罗马经济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商人的积极性越来越低,一方面,印度和罗马帝国之间的商业关系几乎完全中断,另一方面,商品交换退回到了最原始的以物易物,城市开始萧条,越来越多的土地荒废了,灌溉排水工程被弃置,帝国的生产力稳步下降。到这时,罗马的灭亡只剩下一个时间问题。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君士坦丁大帝建立的拜占庭帝国,他重建了一种以纯金币为基础的新的坚挺货币制度,这种金币成为拜占庭帝国在四面强敌环伺的恶劣形劣下延续上千年的重要保证。不过,到11世纪初的时候,拜占庭黄金货币的纯度开始下降,一个纯度保持了近800年的黄金货币体系逐渐瓦解。正如宋鸿兵先生所说的,随之崩溃的,就是拜占庭的世界贸易中心地位和一个伟大帝国的向心力及其道德体系。

  近代以来,英国的崛起也离不开“英镑的稳定”。当其他记账式货币在国家操纵下或在不利的经济形势下不断改变比价时,英镑却从1560至1561年间由伊丽莎白女王稳定了以后,其币值直到1920年,乃至1930年始终不变。正如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所指出的,“一英镑相当于四盎司纯银或半马克白银,在欧洲货币价值表上英镑令人惊讶地划出一条长达三百多年的直线。”英镑的稳定是英国强盛的一个关键因素,没有稳定的价值尺度,借款给国王的人就没有安全感,也就没有人们可以寄予信赖的信贷,就谈不上国家的强盛。

  让·加布里埃尔·托马斯曾指出,法国18世纪的金融改革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的原因常常不被提及,就是作为法国货币的图尔里佛不合时宜的贬值“这就妨碍了正常的信贷活动,导致信用破产,造成杀鸡取蛋的结果。”抚今追昔,笔者认为,货币的稳定是国家崛起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我国要顺利实现和平崛起,首要的任务就是防止恶性通货膨胀,维护政府信用,保护人民财产安全。

  彭兴庭 (作者系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