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香港拿美元两难:不弃难抑通胀 脱钩恐失中心地位

2011年05月04日 10:22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香港与人民币的距离越来越近的同时,与美元的距离正日益扩大,甚至有脱钩的危险

  科威特已经和美元脱钩,这是一个榜样。香港能走多远?还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香港市民正逐日失去对美元的信仰

  5月3日,有媒体报道称,4月份香港人民币存款增长势头不减,增幅约一成,人民币存款总量逼近5000亿元。据预计,到2012年底,这个数字将增长4倍至2万亿元,而这还不包括香港在内地的人民币存款。

  很明显,在香港人更愿意持有人民币背后,是对他们长期钟爱的美元的“背叛”。现在的问题是,香港能与美元脱钩吗?

  为何背叛:美元不厚道!

  5月3日,受拉登被击毙利好影响,美元指数勉力摆脱3年低位,令人民币中间价结束此前连创新高走势,然而汇价多在6.4950-6.50区间波动,显示美元上行动力有限。一位银行业内分析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市场对拉登之死的反应属于膝跳反应,也符合逻辑,只是中期内却未必时常如此,美元中期走弱的局势难彻底扭转。

  美联储坚持走弱势美元,包括人民币在内,大多货币都在飙升。现在内地人到香港购物会发现,购买同样的东西比以前更加便宜了。然而,这对于香港人来说显然算不得好事。港元的贬值以及港元当前的超低利率,都成为香港人不待见港元的原因。

  这一切都源于港元盯住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尽管,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日前表示,港元利率不一定要等美国加息才上调。但是,在联系汇率制度下,只要美元利率不动,港元加息的空间并不大。

  “香港不断高企的通胀对港元的负面作用正在不断显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日前,香港统计处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香港消费物价指数上升至4.6%,比2月份提高0.9个点,是自2008年8月以来的新高,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私人房屋租金和香烟价格扩大,衣食住行无一幸免。

  尽管如此,孙立坚认为,在相当长一段时价内,香港不会轻易放弃挂钩美元的汇率制度。“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进行一系列的金融活动就是依赖港元挂钩美元的信用,在当前信用本位体系中,香港是借助美元的国际货币的主导地位来保持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的。”

  而即使港元脱钩美元,港元挂钩人民币的可能性也不存在。《基本法》规定,港元必须与一种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挂钩。由于人民币仍然实行资本管制,不能自由兑换,因此人民币无法取代美元。

  与谁挂钩:一篮子货币?

  不过,同为亚洲的金融中心,业界有不少人士建议香港采取同新加坡一样的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

  “当前香港的通胀形势严峻,虽然3月份通胀率已上升至4.6%的历史高位,但是未来几个月通胀率进一步高企的可能性仍相当大。因此,如何抗衡物价上涨从而维护港元的信用地位已经成为香港政府的最大难题。如果香港要放弃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那么采用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将是较为可行的方式。”一位银行业内分析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而且,香港的经济与美国经济的相关性日益削弱,而与中国内地以及亚洲地区的经济相关性日益强化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是可行的。”

  不过,孙立坚认为,如果香港效仿新加坡采用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那么可能将有损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盯住一篮子货币的好处在于,港元汇率可以随着国际汇率市场的变动而变动,不会受制于某单一货币。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所吸引的大量客户多来自制造业和贸易行业,这些行业需要一种稳定的汇率而不希望汇率过度波动。之前,香港之所以选择挂钩美元,也是出于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权重是最大的。”

  “其实,香港与新加坡是一种垂直关系,香港的金融业务多来自贸易和港口业务,而新加坡是更为纯粹的金融业务,如衍生品交易等。因此,新加坡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不在于新加坡元的价格稳定,而更在于在关键定价中的合理性,而香港则需要较为稳定的港元作支持,一旦挂钩一篮子货币,那么势必需要建立规避港元过度波动的机制。”(《国际金融报》 记者付碧莲)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种卿】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