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青海以“四个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科学转型

2011年05月04日 10:56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十一五”时期,青海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三大任务,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等各项指标增速均走在了西部地区前列。

  “十二五”期间,青海省将积极探索以“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为路径的科学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和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力争在人均经济总量和城乡一体化等六个方面继续走在西部前列,从而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支撑跨越式发展

  “十一五”期间,青海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59亿元,年均增长20.9%。2010年,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0亿元,同比增长14.5%,创下30年来的最高增速;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也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6亿元。同期,城乡居民年均收入分别增长11.3%和11.2%。

  一系列的主要经济指标反映出“十一五”青海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成绩显著。但青海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与全国乃至西部其他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不足仍然是青海的基本省情。

  “青海地区生产总值只占全国的0.3%,80%的支出靠中央补助;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不足全国的三分之二;30%的人口处于绝对贫困和低收入状态。”青海省社科院副院长孙发平说。

  因此,青海省提出,“十二五”期间,将按照低碳、循环、生态、绿色的发展方向,构建地方特色鲜明、竞争优势突出,在西部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有色金属、油气化工、煤化工、装备制造、特种钢、特色纺织和生物医药等十大产业和若干产业基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同时,将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设施、民生、生态环保和“三农”等领域的投入,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牧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实施产业振兴计划,打造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形成若干千亿元园区,使之成为支撑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这是青海实现跨越式发展和赶超西部平均水平的现实需要。”青海省发改委主任张守成说,今年青海安排了重点建设项目76项,在建项目总规模达到3046亿元,较上年增长53.8%。

  他表示,青海将紧紧抓住“十二五”开局和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藏区发展以及玉树灾后重建的多重机遇,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工业、民生、藏区发展的投资比重,以大项目、大企业投资推动经济继续快速增长。

  生态优先战略确保青藏高原安全

  青海在“十二五”规划中特别突出了“环境保护和建设”,提出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果,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并探索生态保护长效机制,从而形成以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为屏障、以青海湖草原湿地生态带和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带为骨架的“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

  据此,青海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将全省划分成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在包括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地区和以格尔木、德令哈为中心的柴达木地区,其主体功能定位在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和全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将重点开发;而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以及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等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将定位为全国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保障省域生态安全主体区域,这些区域的矿产、水电等特色优势资源将视环境承载能力实施点状开发或禁止开发。

  “长江、黄河、澜沧江和黑河均发源于青海,这里的生态地位极其重要。”青海省社科院副院长孙发平说,通过完善有利于生态保护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生态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在生态功能区引导牧民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增强转移就业能力,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双赢的路子,是青海发挥生态优势和实现生态价值的必然要求,也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最现实途径。

  张守成介绍,“十二五”开局之年,在继续加快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青海湖流域与生态保护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基础上,青海计划启动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同时,将围绕退牧还草、湿地保护、天然林保护和重点防护林等项目建设,完成封山育林110万亩、人工造林70万亩。此外,将全面推进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落实《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试行办法》,在三江源的21个县和格尔木1个镇开展减人减畜、农牧民培训等方面的生态补偿工作。

  聚力民生工程促和谐发展

  青海“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经过5年努力,全省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社会管理水平上一个大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0%和12%;人均经济总量、人均投资强度、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绿色发展、生态保护与建设等六个方面走在西部前列。

  “围绕这一目标,今后5年青海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实施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建设、全民健康和社会管理创新等十大民生工程,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张守成说。

  据张守成介绍,通过实施教育惠民工程,到“十二五”末,青海要基本实现12年免费教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通过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力争5年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转移农牧区劳动力500万人次;在社会保障方面,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障,逐步实现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和城乡衔接。此外,“十二五”期间,青海将规划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30万套、农牧区保障性及奖励性住房50万套,基本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并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和农牧民用电问题。

  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规划、措施极大地鼓舞了青海各族干部群众。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副州长乔学智说:“政府规划中提出了‘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的目标,凸显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顺应了青海各族群众的利益诉求和过上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

  孙发平认为,解决重点领域和重点群体的民生问题,才能切实推动和谐社会共建共享,而民生改善反过来会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从而有效拉动消费增长。

  “‘四个发展’体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统一、区域平衡与内外资源协调发展以及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是一条经济加快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孙发平说。(记者骆晓飞 吕雪莉)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种卿】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