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海南11年文明创建扮靓绿色乡村风光

2011年06月19日 15:1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整洁的村容、飘香的村庄,榕树下、石凳旁,村民三三两两地谈天说笑……这样的景观,在海南乡间随处可见,有些村庄还成为热门的乡村游景点,吸引众多游客踏青、垂钓、骑行。

  自2000年9月开始,海南自上而下开展了一场以“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不仅摆脱了昔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脏乱差村貌,更重要的是,推广了文明之风,改变了村民的思想观念,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截至2010年底,全省累计创建文明生态村11597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49.7%。

  海南省文明办主任陈修演说,海南的文明生态村建设之所以取得可喜的成绩,主要有以下三点经验。首先是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把文明生态村建设纳入全局统筹谋划,成立各级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协调解决重大事项特别是重点难点问题。机关部门、群团组织等社会各方力量,也加入到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之中,凝聚各方力量,开展多种共建活动。例如,驻琼各部队帮助农民修路、种树,建设沼气池、文化室、篮球场等,把文明生态村打造成为军民鱼水情的新的凝聚点。

  其次是始终把依靠农民,为了农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记者采访发现,尽管市县政府投入的仅是不多的资金和建材,但各个村庄均争着加入文明生态村创建的行列。因为“村子漂亮了,村民的思想观念也会改变,发展生产也会干劲十足。”定安县岭口镇岭尾村委会主任王廷万说,有了政府带头,村民没有不踊跃参与的,当年(2002年)县政府只提供了水泥和十多万元钱,是村民义务砸碎石、出劳力,修水泥村道,亲手绿化美化出了漂亮的村庄。

  第三是坚持部门协同、整合资金。海南将“村村通”资金、退耕还林、茅草房改造、改水改厕、扶贫等各项涉农专项资金,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集中捆绑使用,同时加大对文明生态村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整合支农资金和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产业,集中培植地方支柱性产业,增强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为文明生态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陈修演说,2009年底,国务院批准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这给文明生态村创建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海南各级党委政府不断拓宽思路,深化文明生态村创建内涵和手段,不断提升文明生态村创建水平。

  从2010年初开始,海南从村庄环境整治和旅游化改造入手,结合海南的风貌格局和规划理念,依托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的红色文化、海上丝绸之路的蓝色文化、乡土田园的绿色文化、黎苗聚落的特色文化,创建红色、蓝色、绿色、特色文明生态村,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促进农民增收。深入挖掘传统民俗节日的文化特质,赋予其时代内涵,使之成为培育新时期海南精神的一个有效载体。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培育生态文化,先后建设文化场所8000多处,引导农民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加强村级党组织和自治组织建设,增强村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主人意识,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培育文明乡风。

  在“文明生态村+乡村旅游”创建模式的指引下,海口市琼山区龙鳞、南畴湖等10多个村庄建成了连片文明生态村,那里的农业观光、作物认种、蔬果采摘、垂钓划船等乡村旅游项目受到游客的青睐;定安县“百里百村”红色文化旅游区,成为人们休憩、骑行、泡冷泉、参观红色景点的热门景区。

  海南省文明委相关负责人说,11年的实践证明,创建文明生态村是海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品牌,受到广大农民的真心拥护。今后,海南还将继续深化创建内涵,建设更多文明生态村庄,打造更美的乡村风光。(记者 赵叶苹)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林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