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CPI持续高位运行 专家:趁机理顺价格形成机制

2011年06月23日 11: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CPI持续高位运行专家:趁机理顺价格形成机制
     “2011中国品牌总评榜颁奖盛典暨中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图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发表主题演讲。中新网财经频道何敏摄
     “2011中国品牌总评榜颁奖盛典暨中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图为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左)和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右)。中新网财经频道何敏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6月23日电(财经频道 何敏) 猪肉和水产品价格连续数周上涨,CPI持续高位运行,6月或再创新高。为了抑物价,今年以来央行已经6调存款准备金率。中新网财经频道了解到,在日前举办的2011中国品牌总评榜颁奖盛典上,有专家表示,对待通货膨胀可“顺势而为” 适度放开农产品价格,理顺价格形成机制,财政方面应继续给农民直补,将物资系统中的库存投放市场,大力增加保障房,特别是公租房的供给。

  CPI持续高位运行 宏观政策重回“一松一紧”

  今年1至5月,CPI持续高位运行。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CPI同比涨幅达5.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7%,对CPI同比涨幅贡献了64%。而在房价方面,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在5%以内的城市有36个,价格下降的城市有9个,持平的城市有11个。

  随着近期猪肉价格的持续攀升,加之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旱涝灾情,社会各方面对下半年价格走势的担忧加剧。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目前财政政策的基本框架是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贾康称:“宏观政策的基本配套模式从原来的“双松”变为“一松一紧”的,货币政策逐步收紧,但财政政策依然有其宽松的特征,是为了增加有效供给,更有针对性地去平抑物价,缓解通胀压力,追求长期的发展。”

  城里有钱人跟着吃便宜菜

  专家建议:适度放开农产品价格 理顺价格形成机制

  几十年来,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通货膨胀,但美元、英镑等货币都在贬值。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称:“通货膨胀可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倾向。”

  如何对待治理通货膨胀,牛凤瑞表示,应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运用财政手段货币政策等行政力量来控制住,第二个则是顺势而为。牛凤瑞称:“我们目前不能左右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的过程中,理顺价格体制,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应有之举。” 牛凤瑞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农业并不具备物质财富的代际积累功能。一个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有一个上限,消费弹性比较小,出口又存在成本的限制,所以建议适度放开农产品价格,变“藏粮于民”为“藏粮于地”。牛凤瑞称:“现在的问题是城里的有钱人跟着吃便宜菜,农产品价格低使其品质提升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放开农产品价格,可能会导致菜价上涨,城市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将受到影响。对此,牛凤瑞表示,目前控制农产品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问题,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来解决。

    贾康也指出,短期的控制物价和中长期的物价形成机制及优化之间是有矛盾的。一旦控制物价的窗口出现,不要错失时机,推进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

  治理通胀 央行频调存款准备金率

  专家建议:加大农民直补 增加保障房供给

  针对此轮通胀,央行的主要做法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今年以来,央行已经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下来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21.5%,创下历史新高。央行动作频频,财政政策方面却鲜有动静。

  治理通胀控制物价,财政可以做什么?对此,贾康建议,针对食品价格和房价这两个CPI上涨中最主要的因素,在相对充裕的财力下财政可以做两个事情:第一,继续给农民直补,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及农副产品的积极性,使粮食及农产品的供给更加充裕,还可以调动物资系统里的库存,不以盈利为目的地投放到市场。这个时候会产生亏损,就需要财政用政策性亏损地形式支付出去,从而达到平抑物价。 第二,财政需要大力增加保障房,特别是公租房的供给。

    贾康称:“公租房的意义是使白领等夹心层,在不符合廉租房申请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体面、稳定地居住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这种有效供给能够优化住房市场需求结构,使房租上涨的压力得到对冲。这样一来,在配合货币政策及其他政策,CPI上涨的两个最主要因素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中新网财经频道)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