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城市"逢涝必堵" 专家:轻地下 排涝需立法管理

2011年06月24日 09:16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城市“逢涝必堵”专家:轻地下排涝需立法管理
23日,京城大雨(中广网涂傲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年,北京并不是第一个因为下雨而遭遇"水患"的城市,从近几年的统计来看,北京,广东,武汉,这些大城市都遭遇过"雨后成水城"的尴尬。   一次又一次,一场雨使一座城市陷入瘫痪,这背后的原因何在,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尹稚分析了这其中的原因。   尹稚:这是我们整体上来讲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这是一个方面原因,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它起步起看重的就是一种形象型的,而对支撑一个城市正常运转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设施,这些设施绝大部分都是埋在地下,你看不见,没有什么显示度,所以长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是存在认识上的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这已经是几十年城市建设当中的一个老毛病了。   第二方面就是这些年整个气候变化,北方城市过去很少遭遇这么短时的大规模降雨,这也是一个客观上的问题。   第三个就是我们国家过去在给排水这些方面,特别在排水系统的考虑上基本上是以排为主,整个城市是以全硬化地面为主,以铺砖为主,变成一个钢筋混凝土的场地,地表的这些雨水落下来本来说中国是一个相对来讲比较干旱的国家,北京又是一个比较干旱的城市,好不容易落点雨都是琢磨着怎么尽快把它排出去,很少考虑怎么让雨水多一点渗透量,现在这么一个瞬时暴雨都排出去其实挺可惜的,况且你也没那么大本事把它都排走,这可能跟长期以来技术上的一种趋势也是有关系的。 而在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曹景行看来,"大雨围城"之所以出现,反映的是很多城市管理者政绩观的扭曲。   曹景行:一个城市是不是每逢大雨就一定要被淹,一定要有内涝呢?实际上这当中反映的也是我们城市的建设,我们城市的规划。尤其是我们国家城市化建设非常快,而且许多现代化的建设都带来了新的问题,所以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过程当中到底有没有考虑过下水道的建设处于什么样的一个重要位置?一遇大水就不堪重负,就出问题,出洋相。这个背后难免看得出是现在城市管理者的政绩观念在作怪,地面上的东西看得出,投资下去就可以做为成绩,地面下的东西大家往往不注意,检查工作也很难钻到地下去,结果一个富丽堂皇的城市被一场大雨弄的狼狈不堪,这样的政绩有什么价值?   现在有人建议,我们应该有相应的立法,也就是对我们城市的排涝、排水要用立法来加以管理,而我们城市的规划也必须遵守这样的法律,看来这是很必要的,而且确实到了要做这项工作的时候了。   加大地下排水设施建设就能够完全避免出现城市逢雨必涝的窘境吗?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尹稚认为,天灾不可避免,但是城市的应急能力实在有待加强。   尹稚:我不认为一个城市能够最终彻底解决这种突发的自然灾害问题,你只能学会跟这种东西共处,就是把损失降到最低。一方面加强对基础设施的重视程度,适当加大投入。比如说你过去可能是防50年一遇这种防灾标准,随着城市建设强度的加大,你有必要把标准进一步提升,比如说提升到100年,再超过的部分肯定要软手段来解决,加大涉灾保险的强度,建立一种社会的商业化的保险机制,使得每一个城市里面的个体因灾损失能够降到最低。 一座座城市通过华丽的规划图展示着自己的雄心,一幢幢豪气冲天的摩天大楼刷新着建筑的极限,然而,灯火灿烂的景观并不是城市的全部。   堵在路上的上班族,疏导车流的交通警,随时待命的消防队,我们共同因为一场大雨而煎熬着。   曾有人问:"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如何分辨它是否发达?"龙应台说:"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   一场又一场暴雨正在拷问着城市管理者的应急管理水平,面对重复发生的窘境,我们不能一味地抱怨天气,而应该踏踏实实地调研,理性地思考,及早拿出科学的应对办法。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