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2011年度三农人物推介活动走进江苏泗洪

2011年11月19日 16: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11年度三农人物推介活动走进江苏泗洪
三农人物候选人黄勇(右)
三农人物候选人程相文(右)
三农人物候选人张显(右)
三农人物候选人朱庆来(右)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11月19日电 “中国农业银行杯”CCTV 2011年度三农人物推介活动第三场三农人物面对面于11月19日走进富饶的鱼米之乡----江苏泗洪。

  CCTV年度三农人物推介活动到今年已经是第七届了,在这七年中,活动推介了大量在三农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引领时代精神的楷模,他们用个体的力量,改进着家乡的面貌,改善着乡亲的生活,改变着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加速度。

  为了更好地突出三农人物和三农新闻事件之间的关联性,今年的面对面形式较往年有所创新,通过对新闻事件和话题的讨论,表达三农人物候选人在其中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话题的讨论、交锋和碰撞,全面展示候选人自身的风采和思想。

  本场面对面候选人:全国水利技术能手黄勇、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粮食种植大户张显、全国农机推广标兵朱庆来等,在现场以“粮食八连增”为主题展开了讨论。活动现场还开通了“杨禹微访谈”,专家评论员杨禹和网友在现场利用微博和候选人物进行互动,增强了活动的现场感和互动性。

  1981年,20岁的黄勇刚刚进入江苏省如皋市农田水利实验站工作的时候,还只是一名只有高中学历的普通工人。当时,我国的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施用对象主要是小麦、玉米等耐旱作物,对于南方大面积种植的水稻却并不实用。而且投资成本巨大,操作复杂,工作时消耗大量的电力,节水不节能,农民们并不认可。

  久而久之,黄勇便琢磨着设计一种简单易用,节水又省电的水量控制系统。经过八年时间,三百多次的实验,一种不消耗能源、不需人值守的稻田水量自动控制系统终于被他研发出来了。每年能节约水稻灌溉用水1.8亿立方米,相当于18个西湖。

  2011年1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河南省鹤壁市调研时,拉住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的手,动情地说出了这样一段话。“河南的科技人员应该向你学习,我也向你学习!我来这一次,第一,你老程我忘不掉,第二,浚单忘不掉。”让总理难忘的这位老人就是河南省鹤壁市农业科学院院长程相文。由他选育的浚单系列玉米品种累计推广2亿多亩,增加效益150多亿元,创造了玉米育种界的奇迹。

  48年里,为了研究育种,程相文往返于海南和河南之间,度过了94个夏天,过着“候鸟”一般的生活。48年里,他选育了39个玉米新品种,培育时间长达19年的浚单20目前已成为河南第一、全国第二大玉米种植品种。

  20年前,张显只是三江平原上的一位普通农民。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决定让黑土地上长出来的粮食走进广东市场;12年前,他用创新和睿智重新开垦着黑土地,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订单模式,培育出了绿色有机的大米、杂粮,并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4年前,他种出来的大米、杂粮等系列产品远销香港、新加坡、韩国等国家,成为中国唯一有机系列粮食出口国外的品牌。

  现在,他指导并管理着一万多亩黑土地,让1500多农户感受到实惠。2010年,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张显投资3000多万,建设了一个大米炼油厂,从种植到收获、到水稻脱皮、再到米糠的再次研发利用,以及大米的包装和零售,张显创造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每年增收超过一亿元。

  2011年10月31日,电影《丰年》全国首映,电影没有明星大腕,但是它讲述的故事却打动了无数的观众。而这部电影中主人公的原型人物就是山东省嘉祥县疃里镇农机站站长朱庆来。

  从1998年开始,每到三夏时节,朱庆来都要组织带领合作社机手们进行大规模的农机跨区作业。如今,入社农机已由最初的20多台机械发展到500多台套,大型机械从无到有发展到220多台套,入社农机户达到320余户。每次跨区作业,他们都要分成近10个小队在不同区县作业,而作为“指挥员”的朱庆来每次都会随队出发。朱庆来患有严重的糖尿病,每天要打两针胰岛素,需要多休息,但外出作业他总是在各小队之间跑前忙后,经常是一天奔波数百公里。

  每次跨区作业,机手可获得5到7万元的收入,农机作业成立以来的总收入超亿元。但作为合作社社长的朱庆来自己却没有一台农机,每月拿着微薄的工资。

  在这次面对面现场,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司长叶兴庆,CCTV-7农业节目、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总编辑赵泽琨,CCTV-7农业节目、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艺术总监范宗钗,中共泗洪县县委书记徐德对本场三农人物候选人的事迹和精神做出了精彩的点评。

  “中国农业银行杯”CCTV2011年度三农人物下一场面对面活动将走进河北大厂,相关消息请关注CCTV年度三农人物官方网站。

分享按钮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