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物价高升车辆限购幸福指数低 百姓幸福是目标

2012年10月30日 21:17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导读】经济之声十周年主题策划——中国经济迫切十问:中国为什么还要坚持户籍制度,户口真的那么重要?中国的物价浮动和经济发展速度是否正相关?如何控制物价水平在不影响幸福指数的范围之内?扩大汽车消费和缓解交通压力两者的矛盾如何权衡?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近段时间,有一个很火的问句——"你幸福吗?"。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追求不同,感受自然也会不同。不过,幸福这一概念已经进入众多省市的官方文件,成为地方政府的施政目标。幸福广东、幸福湖北……类似表述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有媒体今天(30日)报道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至少18个省市区在正式场合明确提出"幸福"概念,将"幸福"列为了施政目标。除了省一级政府,"幸福城市"的覆盖面更广。这些城市包括全国大部分省会城市及大量地市级和县级城市。一项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有100多个城市提出了"幸福城市"的建设目标。

  调查显示,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排第一位的是收入水平,其次是健康状况、婚姻或感情生活状况。就个体而言,高收入群体幸福感高于低收入群体。可以看出,在老百姓的幸福感受中,收入非常关键,而与收入密切相关的要素就是物价水平的高低。

  这些年,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物价也是快速上涨。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余丰慧说,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手里挣大的钱越来越不经花了。

  余丰慧:近十来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物价也在飞速发展,我们感觉到手中的钱越来越毛了。这个概念原来是央行首长周小川说的,物价在上涨,手里面的钱在贬值,不禁花了,同样一百元,现在比过去买东西价值少得多了。

  一边是增长的GDP,一边是上涨的物价,有人说目前的中国的物价浮动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呈现出了正相关,就是经济发展的速度快,物价上涨的速度也快。余丰慧认为,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下,如果没有保证质量和效益,就会带来物件增长。

  余丰慧: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速度快必然带来物价的上涨较快,但是也有例外。一般经济发展目标追求的最佳状态就是高增长和低通胀,比如美国克林顿时期曾经实现了经济的高增长和低通胀,中国本世纪初也实现了经济快增长、物价水平低的状态,维持在1%多,没有超过2%。这几年由于我国经济平均增速一直在9%到10%,带来物价的飞速发展,但如果质量和效益能够保证,也不会带来物价增长。所以必须避免大投资方式、大肆放水货币。如果产出大于投资,能够实现价值大于投资,根本不会带来物价的上涨;如果产出小于投资或者无效投资,这部分无效投放的货币就会带来物价上涨。

  如果我们的收入赶不上物价的上涨,高增长的同时带来了更高的物价,那就必然会影响我们的幸福感。怎么让物价不影响普通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余丰慧给出了三条建议。

  余丰慧:第一,要控制物价,避免无效的大投资。第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目前的出口带来比较多的外汇储备,被动发行货币比较多,货币因素就在起作用。我们生产的东西都出口了,而货币发行在中国,货币是没有商品作为支撑,必然冲击物价。第三,现在税费太高,镶嵌在商品中的基础产品成本太高,比如油价。

  另外另一个关于幸福的话题,就是汽车。原来说,拥有汽车的生活对很多老百姓是一件幸福的事。不过由于交通拥堵等原因,很多地方都实施了汽车限购政策。但中国经济发展又需要发展汽车产业。那么,扩大消费、鼓励多卖汽车和节能环保、限购汽车以改善交通状况,这两者间的矛盾如何权衡?

  余丰慧:目前各地采取汽车限购的行政手段不是太合适。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引擎已经越来越少,汽车能带动一百多个产业发展,美国经济之所以起飞,很多都是汽车产业带动的。现在大部分省份都有汽车厂,汽车产能这么大,如果再限制汽车发展,不但造成汽车产能过剩,更重要是对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

  去年崔永元在两会上说,到底目前拥堵的症结在哪,是不是车多了、私家车多了,崔永元得出的结论:不是。北京目前有400万辆车,东京、纽约800万辆车都没有拥堵,北京反倒拥堵,这显然不是车多的问题。他也给出了具体解决办法:第一刀应该砍向相关道路管理部门,第二刀应该砍向交管部门,第三刀应当砍向公交规划、实施部门,第四刀应该砍向收费部门,第五刀应该砍向特权车。并不是我们不要把汽车多、拥堵向私家车开刀,实际现在不是这样,居民拥有车的权利不能被抹杀。城市拥堵可以通过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提高代价、限制通行、单双号限行都可以,但不能不让百姓拥有。

【编辑:何敏】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