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媒:中国企业走出去不能靠“中式董事会”

2013年08月02日 12:01 来源:环球网 参与互动(0)

  英国《金融时报》7月30日刊登心腹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史蒂夫 塔平文章称,从富士康生产iPad到吉利并购沃尔沃,中国企业逐步走向国际舞台,扎根全球商业领域。但出人意料的是,各大公司董事会中的外籍面孔却仍旧少见。在日益国际化、互联化的商业世界中,要有一位独立的外籍董事会成员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必然的选择。

  该公司近日对中国100强私营企业和品牌的研究显示,只有14家公司的董事会有外籍成员。而且,中国企业董事会中的非管理类外籍成员还不足5%。文章认为,这种结构对中国企业构成一定影响。

  首先,外籍董事的缺乏可能会导致管理层无法向投资者传递完整准确的信息。如果董事会缺乏独立性或没有足够应对危机的经验,公司风险也会高出很多。此外,在中国面孔占多数的董事会里,董事们都有着强烈的商业欲望,却也都继承着明显的本土特性及中国式思维方式,这会导致运营上的盲点或缺陷。

  埃森哲近期的一项研究警告称,中国企业明显存在“经验不足,创新不够和文化影响力贫弱的问题,而这将使他们的全球化道路充满荆棘。”

  不过,一些较为进步的中国企业也发出了鼓舞人心的信号。2011年5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社交网络人人网董事会引入外籍董事后,分设了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企业管理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每个委员会都由完全独立的执行官组成。

  文章认为,中国企业可能还未能完全领会优秀的外籍主管能为企业带来的无形价值:一是雷达作用,对全球同行业发展的实时监控;二是建造一个服务于企业寻找伙伴和合作机会的网络;三是带来敏锐的文化嗅觉、全球化的思维和在国际范围内商业运营的经验;四是引领本行业的最佳国际实践,如人才、创新和领导力等,这也是中国的首席执行官们望尘莫及的;五是最佳的西式管理实践。

  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好消息是一流的非管理型主管越来越渴望与中国企业合作。由于西方企业和市场困境重重,谋求发展的西方式管理人才逐渐将眼光转向东方,尤其是中国。在日益国际化、互联化的商业世界中,要有一位独立的外籍董事会成员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必然的选择。记者 李娜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