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

2013年10月21日 13:49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三季度GDP增速的回升,增强了市场的信心,虽然由于基数因素四季度GDP或将再度回调,但是我国经济回升的势头已经确立。我国追求经济更有质量增长方向的明确,促使各方更加期待改革开放的继续推进,以释放全要素生产力,弥补有效需求缺口,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

  未来我国经济增长不会有大幅波动

  虽然市场普遍预计四季度GDP同比增速或将难以维持三季度的“冲劲”,然而,本报专家委员会委员、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兼职教授赵庆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判断经济增长状况还要看环比数据,从环比看后期我国经济回升势头明确,经济增长将维持稳定,既不可能大幅加快,也不可能大幅下滑。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讲,出口、投资和消费都存在企稳增长的有利因素。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认为,美国短期债务之争应不会影响到美国经济复苏的进程,因而其对中国外贸增长的影响也将逐渐淡化;自10月起,欧美传统出口市场相继进入消费、生产经营旺季,预计源自欧美市场的订单会有所回升;在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逐步考虑缩小QE购债规模的背景下,未来人民币单边升值压力的减轻也将利好中国出口。

  在我国实施的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政策的推动下,内需中的投资和消费都不会出现大幅下滑,我国稳步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为投资和消费需求的释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同时,我国经济回升面临的挑战犹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季度GDP反弹的各种因素在四季度难以得到维持。我国实施的“八项规定”、“群众路线”,对政府消费和高端消费产生抑制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前三季度居民收入实际增速回落,明显低于GDP增速,对消费增长产生制约作用,四季度或将受到较大冲击。由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存在不确定性,新兴国家经济增速放缓,我国出口增长波动加大,基础不扎实。“三驾马车”难以维持三季度的动力,但是不会出现回落,反弹的幅度不大,预计四季度GDP同比增速在7.7%左右。

  经济增速放缓或是趋势

  今年我国经济增速不会滑出“底线”,但是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我国存在产能过剩、地方债风险等挑战,国内经济发展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减缓将是大趋势。

  刘元春认为,在前期“稳增长”政策的惯性以及企业库存回补等因素作用下,四季度经济增长或保持不错的增速,但是消费疲软、地方债等拉动经济下行的因素也会逐步发酵,给我国经济带来不确定性。明年一季度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或将上升。

  当前各方预计明年全球经济或将好于今年,因此我国外需面临的严峻形势或将有所缓和。从国内情况来看,赵庆明认为,我国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压力不大,只要我国年度经济增速不低于7%,甚至达到6.7%左右,就能完成目标。然而,我国调结构、转方式的压力较大。只要我国在调结构、转方式的道路上前行,经济增长的速度可能就会降下来,明年经济增速或将低于7.5%。我国在维持稳定经济增速的同时,更加追求质量和效益。

  因此,分析人士表示,应对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持有平常心态,当然在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中,我国经济增速也不可能大幅放缓,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我国经济有望实现可持续协调增长。

  深化改革为发展注入新动力

  当前经济的放缓,前期改革红利的弱化也是一大主要因素。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应从原来粗放型的依赖投资和出口驱动转向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要实现这一转变,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改革。

  各方对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充满期待,期待深化改革的众多举措出台,进一步理顺扭曲的要素。

  唐建伟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的主线将是坚持市场化的方向。通过要素的市场化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提升要素生产率。期待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举措能再一次释放出"改革红利",从而开启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增长周期。

  分析人士表示,虽然改革推进利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但是改革或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带来下行压力,因此期待短期内我国经济增长大幅反弹并不现实,因此,即使十八届三中全会释放改革红利,但是四季度我国经济走势所受影响或将有限,我国重在打造经济增长"升级版"。庞东梅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