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经济悲观预期”论调站不住脚

2014年04月18日 10:29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不能将月度或季度的短期波动,当成趋势性长期回落;也不能将改革进程中局部的风险释放,视作整体风险爆发的前兆;更不能将总量增长的速度调整,等同于经济形势的整体恶化

    一季度经济增长数据公布,7.4%的GDP增速虽较上季度放缓,但由于符合预期,市场表现整体稳定。但网络上关于“中国经济正面临长期衰退”的论调也再有抬头之势。对其稍加梳理,又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部分民众对经济规律不甚了解,但易受舆论影响,看到增速放缓,表现得“很焦虑”;另一类则是少数所谓专家学者,长期唱空中国经济,认为自己的预言得到验证,并断言“未来或将彻底崩盘”,表现得“很专业”。

    这两种议论又相互影响:一方面,“专业人士”的言论会强化“焦虑者”的不安;另一方面,“焦虑者”的存在又成为“专业人士”新的论据。最终,两类情绪交织发酵,通过少数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介传播,表现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悲观主义预期”。虽然类似议论近年来已反复出现,但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时,应特别防止其渲染扩大,甚至传递影响到实体经济发展的信心基础。

    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增长在一段时期、一定范围内出现合理波动,本是平常之事。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提质增效升级的新阶段,增速稍微慢一点,既是潜在增长率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动追求。因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全年增长目标定为7.5%左右。“左右”二字表明:无论是比7.5%高一点,还是低一点,只要能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不出现较大波动,都是可以接受的合理区间。因此,此次一季度7.4%的GDP增速,以及就业、结构调整等出现的趋势性积极信号,都表明当前增长属预期范围,大可不必悲观焦虑。

    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的关键阶段,更要看到其增速背后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变化,不能将月度或季度的短期波动,当成趋势性长期回落;也不能将改革进程中局部领域的风险释放个案,视作整体风险爆发的前兆;更不能将总量增长的速度调整,等同于经济形势的整体恶化。

    这样的逻辑并不复杂,道理也不深奥,但为什么仍有人对整体经济形势向好趋稳视而不见,却一味强调“增速比预期慢了0.1%”呢?如果说,部分民众大多缺乏专业经济学知识,容易人云亦云、盲目跟风;那么,一些经济学家、国际知名机构,屡次置“预言破败”的风险不顾,长期唱衰中国经济,就绝非“专业探讨和认识分歧”就能解释了。据媒体报道,少数所谓经济学家以“唱空中国”为卖点,在媒体上语不惊人死不休,赚了名气再出书,四处演讲,出场费已飙升至几十万元;一些投行、机构则一边唱空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另一边则悄悄在外汇、证券、期货等市场做多中国概念;还有的国际组织则趁机向中国施压,抛出所谓“量身打造”的改革方案,其真实用意不言自明。

    经济学中存在一种“预期的自我实现”理论,大意是指:如果一个主体预期经济上会有某些特定事件产生,并按照这个预期采取预先行动,往往会导致这个特定事件的真正发生。特别是悲观的预期更易通过财富、信心和“金融加速器”等效应,将压力传导至实体经济,最终导致不堪的后果。因此,对于目前一些恶意“唱空”、“悲观主义预期”论调,人们需要格外警惕,防止其扩大影响,蛊惑人心。

    中国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增强忧患意识,做到防微虑远十分必要。但无论从专业分析还是现实状况看,我们都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继续保持中高速发展基础和条件。当然,要使那些“唱空者”落空、“悲观者”散去,需要我们进一步凝心聚力、多方施策,当前重点是通过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动力、向改善民生要动力,用改革的实效、发展的成果,夯实经济发展“行稳的基础、致远的动力”,使“悲观主义预期”不攻自破。

【编辑:种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