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削减QE规模令中方多措施应对 不会造成显著冲击

2014年05月05日 05:1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美联储日前决定将继续推进QE(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步伐,从5月份起再次缩减100亿美元。自去年底美联储宣布从今年1月起开始逐步退出QE,这已经是美国连续第四次缩减。尽管美国退出QE将给中国资本流动和货币政策带来新的挑战,但央行报告指出,由于中国持续的经常账户顺差、较低外债、高储蓄率、资本管制以及巨额外汇储备等有利因素,美国退出QE不会对中国造成显著冲击。

  美继续缩减QE规模

  自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美国为摆脱经济衰退,先后3次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向全球资本市场输入数万亿美元流动性,以图向全世界转嫁经济危机。随着宏观经济持续改善,美联储于去年12月宣布从今年1月开始削减资产购买规模,将每月购买资产规模减少100亿美元,从850亿美元削减至750亿美元,标志着持续5年之久的量化宽松政策正式步入退出阶段。随后,美联储在今年1月和3月的FOMC(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上先后两次宣布各缩减100亿美元QE规模,直到4月30日美联储决定再次缩减QE,将QE规模削减至450亿美元。

  “美国退出QE是按照预定计划一步步在执行,未来缩减进程还会继续,特别是到明年上半年可能还会启动加息进程。”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对本报记者表示,虽然美国复苏的趋势明显,但是力度还远远不够,从一季度经济数据来看,美国未必能在今年就完全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因此,美联储目前表态仍然相对谨慎,走一步看一步。如果经济复苏情况良好,可能就会加大缩减力度,如果复苏情况不乐观,就会放慢QE退出节奏。

  加大外储管理难度

  QE退出使全球资本市场震荡不已。尤其是在去年,前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QE退出与否举棋不定的表态更是数次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而今年1月,当美国宣布计划第二次缩减QE后,以阿根廷比索为代表的新兴国家货币市场遭到重创。

  事实上,QE退出对中国的负面影响也在显现。央行日前发布报告《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指出,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加大中国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引起市场波动。同时,在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日趋复杂的情况下,美国退出QE给中国货币政策带来新的挑战,加大了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难度。

  “随着美国QE缩减规模的增加,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可能会加大,尤其是对人民币资产价格升值预期的减弱。”张茉楠表示,现在很明显看到,中国房地产和人民币汇率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人民币汇率由上升转入下降通道,以人民币来衡量资产价格的房地产市场受到了明显影响。虽然目前中国还没有出现其它新兴市场那样资本大量流出的现象,但实际流入资本却也在不断减少,而且从一季度来看,中国贸易顺差规模也出现了大幅减少的趋势。

  不会造成显著冲击

  尽管如此,QE退出对中国的不利影响仍然是可控的。央行报告认为,考虑到中国持续的经常账户顺差、较低外债、高储蓄率、资本管制以及巨额外汇储备等有利因素,美联储启动退出QE不会对中国造成显著冲击,且其引发的美元升值预期将增强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美元走强带动大宗商品价格走低,也会降低我国经济运行成本和输入型通胀压力。

  “从目前来看,美国退出QE的风险,中国还是能够控制的。”张茉楠表示,由于中国的资本尚未完全开放,汇率还有所管制,虽然现在出现人民币贬值和资产价格的下跌,但并没有出现暴跌或者瞬间出现大幅下跌的情况。但是,在外部和内部风险加剧的情况下,中国更应该未雨绸缪,加固金融安全网,不要以为中国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就可以高枕无忧。

  “应采取有效措施,趋利避害,维护我国经济金融稳定。”央行报告指出,一是抓住机遇深化经济金融改革,促进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发展国内金融市场,深化财税制度改革;二是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减少跨境资本套利空间;三是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和监管;四是推进宏观政策沟通与协调,积极利用多边平台推进多边贸易进程,通过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等方式共同抵御相关风险。

【编辑:官志雄】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