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政府出台差异化政策 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2014年06月09日 11:37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国家信息中心政策动向课题组

  一、我国区域经济走势呈现明显分化格局

  从第一季度各地经济增长情况看,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经济增幅与上年同期相比,仅河南略高0.3个百分点,湖南、青海持平,其余均呈下降态势。由于统计制度的变革以及其他原因,地区合计的GDP增幅与全国水平差距明显缩小,也显得各地区经济增幅降幅明显高于全国水平。

  今年以来,我国区域经济走势出现明显分化:一是从全国格局看,东、中、西部三大地区依然呈现“西部领先,中部紧随,东部垫底”的发展态势。今年一季度,西部地区GDP同比增长8.7%,增速比中部和东部分别高出0.3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但从经济增速变化看,西部地区GDP同比增速与去年一季度相比下降较快,与其他两地区差距明显缩小。中部地区表现出相对较强的抗跌性,GDP同比增速与去年一季度相比分别比东部和西部少跌0.2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

  二是从东部格局看,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圈表现好于京津冀经济圈,不仅绝对增幅普遍高于京津冀经济圈省市,而且同比降幅也明显低于京津冀经济圈省市。

  三是在中部地区,南方省市经济增长形势明显好于北方省市。去年一季度中部地区各省市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平均,没有太明显差别。到了今年一季度,中部地区各省市出现了明显分化,位于北方三个省份(山西、吉林和黑龙江)的平均增长只为位于南方的五个中部省份(江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平均水平的六成左右。在南方五个中部省份中最大的跌幅为安徽的1.6个百分点,而河南省甚至比去年同期加速了0.3个百分点,湖南省则与去年持平。同期,北方的三个省份中最小跌幅为吉林的3.2个百分点,为南方最大跌幅的两倍。

  四是在西部地区,呈现了“大省(市)跌幅大,小省(市)跌幅小”的变化态势。西部地区并未出现类似中部的南北分化格局,各地经济走势差异较大,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除了GDP跌幅超过4%的两个省份云南和甘肃之外,其他10个省市GDP跌幅在2%以下和以上的各占一半。值得注意的是,跌幅小于2%的5个省市中,除了重庆经济总量在西部排名为第四之外,其余四个省份排名都在第七名或其后。

  二、我国区域经济变化的两大主要成因

  今年以来,我国外需没有大的起色,国内经济的内生力量也依然薄弱,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变化的主要成因有以下两个: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区域内部产业结构。

  1、在宏观政策引导下,中西部经济持续快于东部,区域间发展更趋协调

  今年以来,中央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高度重视,对防治雾霾现象和控制PM2.5水平的要求达到了一个全新高度。东部是我国大气污染的重灾区,在国家环保力度加大的情况下,各省市纷纷加快了传统产业向中西部迁移和部分产能的关停并转进程,从而区域格局上形成了一定的“此消彼长”效应。另外,今年我国的投资重点是铁路建设和棚户区改造,而全国铁路建设投资中国家投资近80%将投向中西部地区,目前尚未改造的棚户区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区的独立工矿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和三线企业较集中的城市。这些就使得中西部投资速度明显快于东部地区。与产业迁移相伴相随的是,部分出口也从东部迁移到了中西部,从而使得在全国出口形势不太景气的情况下,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出口出现了较快增长。与此同时,各地区的消费增长水平则大体相同,没有太大差别。

  长江经济带是继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之后,我国又一重点发展的战略区域。自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明确为国家战略以来,后者开始成为长江经济带所包括的上海、重庆、江苏、湖北、浙江、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和安徽11个省市经济增长一个新动力。今年一季度,全国有22个省市GDP下跌幅度超过了2个百分点,而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中只有2个省市跌幅度超过了2个百分点。其中,作为长江经济带中三大航运中心的上海、湖北(武汉)和重庆跌幅之小分别为东部第一、中部第三和西部第三。

  2、产业结构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省市经济的不同走势

  如果说国家宏观政策是影响东中西地区大局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的差异则是影响各省市(尤其是中西部省市)经济走势的主要成因。

  (1)东部地区产业“断层化”与经济“房地产化”迹象并存,是导致该地区经济走弱的重要成因。

  多年来,受成本上升与环保压力加大因素影响,东部地区一方面大量将传统产业不断向外迁移,一方面加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即实施所谓的“腾笼换鸟”战略。但从现实情况看,传统产业转移工作成绩显著,而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并未大规模出现。换句话说,“笼子”腾出来了,却没有新的“鸟”进来,导致了实体经济出现了产业“断层化”迹象。与实体产业“断层化”相伴的是,东部地区出现了经济“房地产化”迹象。今年以来,东部地区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在全国为最低,但房地产投资增速却为最快。1-4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3%,快于房地产投资0.9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房地产投资增长高达17.7%,反而快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个百分点。

  实体产业“断层化”对当前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而经济“房地产化”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则主要体现未来。从前4个月房地产投资和销售情况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速最快,面积销售增幅却是下降最快,两者之间存在的“剪刀差”(即投资增速减去面积销售增速)高达31.2%,而中部、西部地区房地产投资和销售增速的“剪刀差”分别为9.4%和19%。由于在房地产市场,越有钱人买房越早,越穷的人越面对更高的房价,这种供需双方的“剪刀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高房价对有效需求的透支程度。今后随着自主性商品住房的推出和反腐的持续推动,可能进一步拉动供需“剪刀差”,因此未来需要重点关注东部房地产市场泡沫可能对经济带来的冲击风险。

  (2)产业结构单一的省市经济增速下跌较快,产业结构优化省市经济走势相对稳健。

  经济走势分化是今年各地区的共同特征,而产业结构单一则是经济走势最弱的那些省市的共同特征。一季度GDP跌幅不小于4个百分点的省市共有5个,分别为河北,黑龙江、云南、甘肃和山西。其中,黑龙江、河北和山西的GDP增幅还分别以4.1%、4.2%和5.5%的水平,分列全国倒数前三名。这些省份产业结构比较单一,高耗能、高污染的基础原材料工业占比比较大,在环境治理、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替代产业没有及时跟上,经济容易突然失速。西部地区之所以在较大程度上呈现了“大省(市)跌幅大,小省(市)跌幅小”的变化格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西部排名靠前、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的内蒙古、云南等省份下跌过速所导致。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省份是河北省,在东部地区它不仅经济增长绝对水平最低,而且下跌幅度最大,主要原因就在于,在东部地区河北省不仅是产业结构最单一的省份,而且也是环保压力最大的省份。由于在京津冀经济圈,河北GDP占一半左右,河北省经济增速的快速下滑让整个京津冀经济圈成为东部地区的塌陷点。

  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产业结构较为多元化、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的省市工业形势相对较好。今年一季度GDP增速保持了10%以上的省市,分别为天津、湖南、重庆、贵州、青海和新疆等6省市,毫无例外其新兴产业投资和发展都较快。与此同时,中部地区的南方省份经济形势明显好于北方省份,原因在于前者产业结构相对健康一些,新兴产业发展形势较好、占比提高,部分弥补了传统产业下滑的负面影响。以GDP唯一加速增长的省份河南为例,从产出看,一季度该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食品、现代家居、服装服饰等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增长12.4%,增幅高出全省工业1.2个百分点,占工业比重达到42.9%,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从投资看,前4个月高成长性制造业投资增长21.2%,高出全省工业投资增速4.7个百分点;传统支柱产业投资增长只有8.9%,低于全省工业投资增速7.6个百分点。

  三、下一阶段区域经济分化趋势将略有缓解

  1、中西部和长江经济带东部省份将继续从倾斜政策中受益

  长江经济带建设今年两会之后才开始,未来几个季度应当进入建设规模不断扩张阶段,对相关11省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应当相应加强。除了长江经济带之外,“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即将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在5月21日亚信第四次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旨发言时指出,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尽早启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

  除了“二带一路”之外,国家近期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将对西部地区经济产生显著的推升作用。进入二季度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以投资为主导的稳增长政策。4月2日,国务院部署进一步发挥开发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作用,确定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铁路建设的政策措施;4月23日,国务院决定在基础设施等领域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5月21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首批80个鼓励民资投资项目,国务院部署加快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据测算,铁路总投资计划已升至8000亿元规模;今年470万套以上的棚户区改造至少可拉动4700亿元以上投资;首批80个项目初步估计总投资额在1万亿元左右,落实到今年的投资额估计在1000多亿元;今年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也将在4000亿元以上。如此巨大的规模,绝大部分都将落实在西部地区,从而将明显促进西部的投资与经济增长。

  2、东部地区将从出口复苏中有所受益

  外贸出口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影响巨大。4月份我国外贸出口已经由上月的下降6.6%转为了同比增长0.9%。另外,汇丰PMI指数显示,5月新出口订单指数从上月的48.9一举升至52.7,不仅重返荣枯线之上,而且创2010年11月以来最高水平,显示外需显著走强。再加上国务院近期出台了多项支持出口的政策,包括4月30日的国务院就支持外贸稳定增长和优化结构提出的五点要求和5月4日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东部地区的外贸出口应当有所好转。

  同时,经国务院批准,2014年10个地区试点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其中8个为东部省市,将对相关地区投资起到一定支持作用。不过,国务院最近提出“坚持铁腕治污、铁规治污”,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对东部地区传统产业改造、调整与迁移形成更大的推力,在一定程度会继续对该地区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

  四、出台针对性措施 化解区域发展深层次矛盾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分化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是宏观政策与区域战略共同引导的结果,各地区经济以不同速度增长恰恰将推进我国区域均衡发展。但是,针对各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我们还必须出台针对性措施给予化解。

  1、出台积极扶持政策,推动东部地区率先完成由要素投入型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对于东部地区经济增速的放缓,我们需要有正确的认识。由于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已经很高,工业化也已经到了中后期,投资速度的下降是正常的,东部属于我国结构转型特征最明显地区,也是我国经济换挡特征最突出的地区。因此,东部经济发展放缓具有客观必然性,对此不必过于担心。

  但是,对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带来的问题,我们却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东部地区在传统产业大量迁出的情况下,新兴产业成长迟迟不能变成主导产业,以至于实体产业出现断层化现象,在外需难以根本好转的背景下,经济增长下降具有一定长期性。再加上,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出去后,出现了明显经济房地产化现象,未来房地产泡沫一旦破裂,可能对东部地区造成较大冲击。

  为此,未来东部地区必须从两方面同时入手:一是积极落实国家相关调控政策,控制过多供给,刺激刚需,引导房地产价格理性回归,以时间换空间,逐步化解房地产市场泡沫;二是比照先行国家成功经验,积极推动制度创新,建立与完善有利于社会创新发展各类机制,加速推进由要素投入型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从而摆脱经济下行通道,成为我国创新经济增长极。

  2、中西部地区需要加速实现经济结构多元化,成为推动中国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力军

  中西部地区各省市经济分化明显,但总体上经济增长对能源原材料行业与传统重化工业依赖性较大,这不仅不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在当前产能严重过剩背景下经济调整周期会拉长。为此,中西部地区必须加速过剩产能的淘汰进程,加快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重点在于资源性省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培育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在短期经济失速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支持,特别是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政支持,促进当地居民就业,并帮助这些地区居民提高职业转换能力,以推动经济结构多元化进程。同时,有序而较快推进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改革,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从而使西部地区成为推动中国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力军。(执笔:高辉清、胡少维、朱敏、邹士年)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