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市场冷待沪国企重组 诸多方案不及预期

2014年06月13日 13:02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参与互动(0)

  比起3月底各集团抓紧调研上报改革方案,目前的境况反而是“雷声大、雨点小”——众所期盼的“混合所有制”尚未发生,资产整合的力度和质量也参差不齐,市场之前被吊起的胃口显然无法满足。“其实机构对于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十分看好,但最难的是寻找标的。”一位接近机构的人士向记者表示。

  昨日,对于海博股份发布的重组方案,市场以全天股价封跌停作为“回应”。这种市场高预期与实际方案之间的“落差”,似乎并不仅仅体现在海博股份一家身上。事实上,在沪版国资国企改革20条发布之后,包括三爱富、飞乐音响、海博股份等一批公司先后停牌筹划重大事项,但最终推出的方案却低于市场预期,或只是中规中矩的募资,或注入资产质量不尽如人意,市场自然选择了冷待之。

  诸多方案不及预期

  昨日,停牌近3个月的海博股份终于发布重组方案,公司拟置出出租车业务及不锈钢器皿业务,在保留第三方冷链物流业务的同时置入农房集团100%股权。交易完成后,公司主营将转型为房地产、物流两大业务板块,置入资产预估值约80亿元。此外,公司还计划发行股份募集不超过26.76亿元的配套资金。

  作为此轮上海国资国企改革中较早停牌的公司,海博股份的重组备受瞩目。作为光明集团旗下四家上市公司中综合实力最弱的平台,海博股份被外界认为可塑性更强,其后续资产运作空间更大。此外,在此轮一大批停牌的沪企中,海博股份也是最早一批筹划重大资产重组而非简单再融资的公司。

  但是,方案发布后首个交易日,海博股份一开盘即被砸在跌停板上,直至收盘,跌停价8.35元上封单仍有1721万股,其股价前景显然不乐观。“农房集团本身的质地还是不错的,但是如今注入地产业务,并不是一个合适的时机,尤其是地产类资产缺乏想象空间,行业景气度也大打折扣。”一位券商分析师向记者表示。

  而且,海博股份此次剥离的多项业务包括最稳定的出租车业务,上述业务2013年度营业收入21.5亿元、净利润1.08亿元,而上市公司去年全年营收、净利润分别为25亿元和1.6亿元。这意味着,通过此次重组,海博股份几乎变身为一家房地产公司。尽管公司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业务“概念”不错,无奈规模着实有限,而且此次重组也未安排冷链物流的资产注入或者整合。

  “不是不好,而是低于预期。”这是市场对海博股份重组方案的普遍解读。

  自上海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吹风”以来,为之停牌的公司为数不少,从几乎与改革方案同步的浦东金桥,到后来的上海梅林、耀皮玻璃和棱光实业、东方明珠和百视通、飞乐音响、三爱富,以及最新的自仪股份、锦江股份,但发布方案的公司能够获得市场认可的却不多。

  例如,浦东金桥给出的是一份非公开发行募资方案,资金用于收购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股权,与市场上其他的定增方案比,并无特殊之处。此后,上海梅林两度停牌,分别在去年12月中旬和今年1月初抛出了一份股权激励计划和定增方案,也没有更多新意。而被市场寄予厚望的三爱富,是此轮改革中上海华谊集团旗下首家有所“动作”的公司,其6月7日发布的方案亦只是定增募资不超过15亿元,投资于化工项目。上述公司在筹划重大事项停牌前,股价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但方案公布后即遭遇“见光死”。以上海梅林为例,其股价至今较最高点的跌幅已超过30%。

  更为“稀缺”的资产整合方案同样让市场提不起精神。除最新披露的海博股份外,飞乐音响于5月21日发布方案,在不改变控制权的前提下,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北京申安集团100%股权,标的资产预估值18.5亿元。飞乐音响管理层表示,此次收购将打通并延伸公司LED照明灯具及应用端照明工程的产业链条。尽管上述方案设计存在诸多创新和巧妙安排,但方案发布当天公司股价下跌2.96%。

  市场是挑剔还是“短视”

  比起3月底各集团抓紧调研上报改革方案,目前的境况反而是“雷声大、雨点小”——众所期盼的“混合所有制”尚未发生,资产整合的力度和质量也参差不齐,传统的定向增发募资投向主业也未见有新兴概念的引入,市场之前被吊起的胃口显然无法满足。

  市场的这种鲜明态度,到底是敏锐还是短视?恐怕都与前期过高的预期有关。

  “其实机构对于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十分看好,但最难的是寻找标的。”一位接近机构的人士向记者表示。由于诸多集团都针对自身情况制定方案,不同集团情况千差万别,不可能有一套类似于股改的标准操作流程和整合计划可供参考,也无法提供具体时间表给予外界确定预期,本身就让机构摸不着头脑。而且,毕竟此轮“改革”系新鲜概念,不同于一般的行业覆盖,要以以往的逻辑寻找标的亦十分困难。因此,一些资金偏好寻找股价低、没概念、市值小的公司“下手”,不管是否真正有所动作。跟风炒作,股价总有回调的时候。方案不如人意,自然加速股价的下挫。

  不过,也有国资专家一言以蔽之,认为市场就是“短视”。所有大集团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国资背景的大集团,单是资产梳理、剥离、职工安置等就耗费时间精力,很多集团的改革方案看的是3至5年后的“成果”,动作都是分批分步进行的,部分企业一开始改革“不及预期”,也是情理之中的。“市场的确存在短视。比如,引入战投的某家上市公司,在这轮改革中,股价一直没有表现。但是,长期看,公司在战投帮助下,对行业内的整合是必然的,但因为公司盘子大,可能就没有资金关注。真正的改革动作是细水长流,但资金追逐的是短期的利益。”一位上海国资方面的研究人士向记者表示。

  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停牌中的公司依然存在看点。棱光实业和耀皮玻璃一同停牌,似乎与前几家公司的单纯整合不同。根据披露,这两家公司改革背景是共同的大股东建材集团的改革重组,或涉及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在停牌期间,在股东层面还进行了一部分股权划转,即建材集团将所持耀皮玻璃2.57%股权、棱光实业71.93%股权均无偿划转至两公司实际控制人国盛集团。(记者 高山)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