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风投拓荒者熊晓鸽:投资布局"90后"的逻辑

2014年08月29日 11:02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本报记者王洋

  国内著名投资人、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近日在重庆表示,未来投资更看好移动互联网领域,而投资对象更倾向于90后的创业者。
  “我是1992年回国做的风险投资,1993年办了这个基金(IDG),现在21年了,所以我们的基金也是‘90后’。”熊晓鸽这样解释IDG的“90后”身份。同时,IDG如今在“90后”群体中也很“拉风”。有统计数据显示,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IDG已经投资了超过10个“90后”创业者。
  熊晓鸽表示,以前IDG投资更多的是25-35岁的创业者,但移动互联网领域,90后创业者更值得关注。“对于前沿技术和用户体验,90后都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他们的时代已经到来,投资和支持他们,就是抢占行业先机和制高点。”
  一名记者的转型之路
  一口带有湖南味道的“塑料普通话”,总是乐观开朗的心态,成为熊晓鸽独特个人魅力标签。
  熊晓鸽从小喜欢物理,成绩也不错,在家也经常改装收音机。“小时候我想当物理学家,但发现成绩也没那么厉害,想得一个诺贝尔奖也不太可能。”而另一个从小就有的兴趣——写作,则更显得实际。大学期间熊晓鸽在《湖南日报》发表文章,成为做记者的最初动力。
  大学毕业后,熊晓鸽不满足在机电部担任翻译和英语教师工作,在一流记者愿望推动下,1984年以全国统考总分第三的成绩,被录取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英语采编专业研究生。
  当时有好几位外国朋友,都愿意提供奖学金帮助熊晓鸽出国读书,可是熊晓鸽都拒绝了,不想去的原因是“战地记者梦想”——他想去新华社,成为中国的法拉奇(意大利知名战地女记者)。
  让熊晓鸽“开窍”的是一位美国执教老师,他对熊晓鸽说,如果不去美国学习,不看看国外同行如何做,很难成为最棒的记者。熊晓鸽这才奔向大洋彼岸。
  在结束美国波士顿大学学业后,熊晓鸽在卡纳斯出版公司的《电子导报》从业3年,从记者做到亚洲版主任编辑。这个过程中,熊晓鸽觉得已经“很难成为法拉奇”,但在跑硅谷、接触创业者的过程中知道了什么是风投。“我在中国也算是工厂长大,也跑了很多地方,居然不知道什么是风投,而风投是那么有用,我想把它带到中国来。”
  在社科院的同学、多年的好友严文彬看来,熊晓鸽曾经的记者经历,让他对新事物十分敏感,能够发掘新的机会。这对他在风投领域的成就起到了重要作用。
  毫无疑问,IDG创始人麦戈文是熊晓鸽命中的贵人。如果没有敢想敢干的性格,就没有熊晓鸽与麦先生的那场“赌局”,或许也就没有熊晓鸽的今天。
  1988年成为熊晓鸽人生的转折点。当时,时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的荣毅仁到美国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演讲,会后的招待会上,熊晓鸽担任校方翻译,正是这次机会,让他认识了麦先生。当时熊晓鸽知道麦先生在中国做一本《计算机世界》的杂志,而麦先生对熊晓鸽的最初印象仅仅是“这个中国小伙子的英文很好”。
  此后又有一次活动,因为请的翻译不能胜任,麦先生想到了熊晓鸽。这次相处,麦先生对熊晓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麦先生的睿智、谦逊亦让熊晓鸽颇为钦佩。
  一天,熊晓鸽给麦先生发了一封邮件,阐述自己想回中国做专业杂志、开发风投的想法。几天后,麦先生的秘书给熊晓鸽打电话,说麦先生想约他聊聊。本来约定谈1个小时,结果竟然聊了3个小时,两人越谈越投机,以至于麦先生还推掉了另外两个约会。
  时至今日,熊晓鸽感言道:“进入IDG就像是一场赌博,我和麦先生就是一场对赌。”被朋友戏称在赌场上连1美元都不愿轻易下注的熊晓鸽,将自己的前途赌在IDG上;而麦先生也将IDG在中国乃至亚洲的发展押注在一个刚刚毕业3年的中国小伙子身上。
  熊晓鸽进入到IDG后,很快展现了极强的个人能力,也让麦先生相信他的押注是正确的。从1992年9月开始,IDG连续赔了7年的新加坡市场开始盈利,连续赔了2年的马来西亚市场开始盈利,连续赔了8年的港台市场也开始盈利。熊晓鸽无可争议地成为IDG新一任亚太区总裁。
  如今,熊晓鸽投电影,进军文化产业,不经意间,他的文人情怀发挥得淋漓尽致。2008年投资《高考1977》,2010年投资《山楂树之恋》、《雪花秘扇》。更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IDG资本投资入股了美国传奇影视公司,就在当年,该公司出品的《盗梦空间》在中国拿下5亿元票房的漂亮成绩。
  有时,当过记者的他时时忍不住秀一下文采。《泰坦尼克3D版》在中国首映成功后,他在微博上感叹,卡梅隆何曾料想“这一曲爱情绝唱,绕梁15载,黯然销魂的知音却在遥远的东方”?
  可能一如熊晓鸽自己所言:“等哪天退下来了,我想静下来写点东西。其实我骨子里还是个记者。”
  中国风投拓荒者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国,可以说几乎没有人了解风险投资。
  当时,熊晓鸽去一家企业谈投资,因为大家都不懂什么是风险投资,解释起来也就颇费口舌。“当时我也很年轻,又是一张娃娃脸,说半天人家都不相信,觉得我们就像一家皮包公司。”
  有一家企业的负责人对熊晓鸽说:“小兄弟,我看你既不抽烟也不喝酒,看起来也没有什么坏毛病,我相信你不是骗子。不过,你要给我这么多钱,等我把企业做好了,你还要退出去,你这不是傻吗?”
这让熊晓鸽深刻地意识到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风险投资,于是,他决定在深圳举
  办一个风险投资论坛。
  不过,广告也做了,消息也发出去了,报名的人却寥寥无几,熊晓鸽心里凉了半截。正好当时计算机很火爆,熊晓鸽决定赶一下“时髦”,将论坛改名为IT投资论坛,“结果一下子来了很多人。”
  为筹办这次论坛,熊晓鸽花了不少心思。不仅邀请了不少国外风险投资大腕,还请来了IDG创始人麦戈文,更重要的是,他还请到了时任电子工业部主管计算机的一位司长。
  “国外那么多的IT企业,早期很多都是靠风投做起来的。”这是论坛给听众带来的最大震撼。而电子工业部领导的到来,却给熊晓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熊晓鸽回忆说,“当时还没有PPT,只有投影仪。”于是,他自己精心准备了幻灯片。“我把美国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情况做了介绍,还对风险投资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提出了个人建议。”
  幸运的是,熊晓鸽不仅熟悉国内的游戏规则,又有国际视野,新闻传播记者出身的他,更是深谙如何处理各种关系,特别是如何与政府建立良好关系,这对IDG的发展大有帮助。
  2000年以后,IDG的基金规模快速扩张。2005年11月,IDG与Accel Partners共同发起的IDG-Accel中国成长基金I成立,初定规模为2.5亿美元,而实际募资总额达到3.1亿美元。从这次融资开始,IDG资本一改此前10年仅有IDG集团一个有限合伙人(LP)的格局,而是将外部颇多有名的LP引入进来。这只是IDG资本扩张的开端。此后5.1亿美元、6亿美元,多个基金募资纷至沓来。
  如今,IDG在中国的投资项目相当广泛:互联网、TMT、医疗服务、奢侈品、文化产业等。尤其是国内奢侈品的发展机会,让熊晓鸽尤为关注。2010年7月,IDG对国内二手奢饰品公司寺库投资了1000万美元。2011年11月,IDG认购了奢侈品牌Prada在中国的代工企业“时代皮具”的22%股权。
  2011年,整个风险投资行业遭遇到了“退出难”的困境,IDG亦不例外。2011年,海外机构对中国概念股的做空,让以赴海外IPO为重要退出 途径的VC/PE机构遭遇寒流。自2011年以来,众多赴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处境艰难。做空机构频频出击,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屡被质疑,不少公司已经退市或是濒临退市边缘。更严重的是,负面效应似乎在短期内堵死了后续公司的赴美上市之路。
  熊晓鸽说,现在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概念股信心不足,未来中国概念公司海外上市的门槛要求会更高。他说,国内一谈到创业就想到IPO,“其实在硅谷,有一个共识,能够以高价格把公司卖掉与IPO同样成功。
  投资布局“90后”的逻辑
  随着90后时代的到来,IDG试图通过各种活动来寻找优秀项目和创业者,不仅举办校园创业大赛、全球创意APP争霸赛等,还设立亿元规模新基金专门投资90后。
  据IDG合伙人李丰透露,过去1年IDG已经投资不下10个90后的创业项目,比如卡通头像DIY移动社交工具“脸萌”、弹幕类视频网站“Bilibili”,还有“一起唱”、“POI在线教育”、年轻开发者社区“SegmentFault”等等。
  由于负责互联网、媒体和高科技领域,李丰与这批年轻创业者打交道最多。
  “我在我们的‘90后’里面被称为丰叔,一开始他们不知道叫什么。”而对于这帮“90后”创业者,李丰习惯叫他们小朋友。事实上,也正是这位“70后”投资人主导了多起IDG针对“90后”创业者的投资。
  “服务‘90后’消费者,‘90后’创业者做最合适。”李丰如是说。
  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约有两亿“90后”。这一新的代际群体正快速成长为各行各业的新生力量。“90后”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原住民”,他们的兴趣、思想、价值观和消费行为等受互联网影响巨大,风格鲜明。
  据悉,IDG内部制作了一份“90后”研报。这份IDG资本“90后”调查报告显示,当“90后”们逐渐步入主流社会,成为工作人群、消费人群的生力军时,只有同时代的创业者最懂他们需要什么。
  20多年投资了300多家公司,70多家上市公司,IDG差不多涵盖了所有领域的代表性企业。而这一次,熊晓鸽想要更多展示的是IDG资本之外的能力。
  事实上,“钱来得太容易”是如今投资方对于创业团队,特别是“90后”创业团队最大的担心。毕竟,拿到风投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未来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不过,过犹不及的道理作为投资方必须熟谙于心,在熊晓鸽看来,好的投资人身份更像一个教练。“如今对我们来讲学习也很重要,我们也在跟‘90后’一起学习,我们也在理解他们做的事情。”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