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海市委书记:上海自贸区一年收成好于预期

2014年09月29日 10:1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运行满一周年之际,海内外非常关注自贸区的“成绩单”。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接受了本报采访。他表示,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一年来的改革探索,成果好于预期”。

  取得阶段性四大成果

  韩正说,总体上看,自贸试验区一年探索实践阶段性成果,概括起来是4点: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有效运行;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有序推进;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基本制度业已形成。“也就是说,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上海自贸试验区推进的4个方面制度创新已全面推开,在不同程度上取得重大进展。”

  近半年多来,自贸区已有21项制度在全国复制推广。韩正表示,中央要求自贸区在3年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体系,“我们主动加压,提出3年内分期分批推出创新探索的制度成果,总体上成熟一批推出一批,3年分三步,一年走一步,而不是3年期满打包推出所有改革创新制度。”

  国家“试验田”不是自留地

  韩正说,自贸区是国家“试验田”,不是地方“自留地”,所有“试验”,都是国家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也是按照新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和国际通行惯例,需要探索的内容。和开发区、保税区、地方优惠政策特殊发展区等完全不同,自贸区先行先试,不是为了地方发展,一切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

  韩正表示,自贸试验区关键要成为制度创新的“高地”,决不能成为优惠政策的“洼地”。自贸试验区的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不能把力气用在研究优惠政策上。这一年自贸区在探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贸易便利化改革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创新型的制度,从体制机制和管理制度上切实为营商创造了非常好的环境。

  韩正说,自贸区所有的制度都必须符合可复制、可推广的要求,是“苗圃”,不是“盆景”。如今,自贸区已有21项制度在全国复制推广,目前还有30多项比较成熟的创新制度由相关部门进行总结和评估,条件成熟后,按一定的报批程序,也会分批分期在全国复制推广。

  最大亮点是“负面清单”

  “自贸试验区改革的最大亮点是负面清单,最大难点是政府的事中事后监管。”韩正说,负面清单意味着“法无禁止皆可为”,清单之外的投资领域,企业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主决定。配合这一清单建立,政府必须改变过去一直延续到现在的,以审批为主、特别是以前置审批为主的政府管理模式。“我在政府工作多年,深切体会到,政府过去对企业的许多监管办法,在如今负面清单的制度之下,是不可用的,必须建立起一套全新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和政府管理模式。”

  目前,自贸区已建立起6项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包括安全审查制度、反垄断审查制度、社会信用体系、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制度、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管制度。韩正表示,这6项制度创新,是非常重大的突破。随着今后的发展,还会引申出很多新的制度。

  “负面清单以外,自贸区还要建立权力清单。”韩正说,这也是政府职能转变重要的一点。权力清单制度是什么?就是“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负面清单还企业以投资自主权,权力清单规范政府权力。“这都是改革难点,但值得研究建立,也值得复制推广。”韩正表示。

  创新金融制度监管模式

  自贸试验区的金融改革,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韩正表示,国家“一行三会”目前出台了51条金融创新举措,紧紧围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交易、外汇管理制度创新等4个方面,基本形成“一线放开”和“二线严格管理”的宏观审慎的金融框架制度和监管模式。

  他说,大家最关注两条:一是建立自由贸易账户的管理模式,这是体制创新。这个账户建立起防范风险的电子围栏,在这个账户里面,资金进出很方便。这个账户的建立,探索出了既符合我们国家的实际,也是进一步放开,同时又能够很好地进行监管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跨境交易使用的重要制度创新。二是建立了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操作模式,实施“分类别、有监管”的可兑换。“资本项下可兑换不等于资本项下完全自由兑换。”韩正说,要“分类别”,即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和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本项下开放,不是为金融而金融的开放;要“有监管”,指人民银行设定了一整套即时管理、24小时监控、非常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这些制度的建立为下一步扩大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