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用什么姿态应对国际企业摩擦

2014年11月13日 11:51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作为这个时代最著名美国公司之一的苹果,由于拒绝下架一款山寨应用软件,被在中国的一家金融企业陆金所告了。另一件与之看似没有任何关联的独立事件是,在墨西哥高铁项目撤标的漩涡之中,中国铁建曾在声明中称,必要时“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照理,一件纠纷进入诉讼程序,舆论就不该介入议论是与非。不过,在这两件本不相关的事接连成为近期热点之时,有一个话题确实值得探讨,那就是:在中国深度融入新一轮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企业走上世界舞台已是大势所趋,与国际企业间的摩擦与纠纷势必与日俱增。中国企业用什么样的姿态去应对那些不可规避的摩擦?

  首先应该为中国企业敢于在国际舞台直面矛盾、用法律“语言”进行对话的态度叫好。当前已经是深度全球化的时代,即便是一贯信奉“以和为贵”的中国企业,也难免在国际经贸交往过程中遭遇摩擦,发展到打官司的情况也将越来越稀松平常。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至少拥有运用法律手段的意识。国际上企业与企业、个人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之间发生矛盾,诉诸法律再正常不过,总抱以“息事宁人”的想法恐怕在“走出去”之后的市场中要吃亏。法律素养,是所有正在或即将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都务必提升的重要内容。

  有了意识,还要有能力。无论企业大小,在国际舞台上,有没有成熟精干的法务团队,有没有正规的商务程序和证据链,懂不懂当地法律,甚至能不能请到法律“大牛”代理出马,这些都可能影响到一场官司的最终结果。

  最后,不得不说的一点是,打官司不是为了斗气,更不能被简单化的民族情绪左右。法律手段,是一种企业应该游刃有余运用的工具,在意输赢,也未必要把输赢看得太重。走法律程序,可以是一种在未来允许调整的策略,也可以是谈判筹码,甚至是市场运作、事件营销的一个组成部分。输赢,远不是最终的句号。  ■杨 群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