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创投机构谨慎 涉足做市新三板

2014年11月20日 09:24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0)

  证券时报记者 孙璐璐

  新三板做市商制度于8月底启动后,虽然不断有消息传出一些创投机构正与股转系统公司接触,表达参与做市的想法。不过,证券时报记者从昨日举行的投中集团北京年会上了解到,采取观望态度的创投机构仍占多数,包括软银中国资本、澳银资本、平安创投在内的多家公司的高管表示,做市商制度有积极作用,但制度放开之初不会迅速跟进,短期内先采取观望的态度或以寻求合作的方式参与。

  “目前新三板对我们来说主要还是一个的退出渠道,至于做市,即使我们参与,我们也不会自己做,而是选择和更专业的机构一起合作。”澳银资本执行总裁熊钢表示,对于大多数创投机构来说,利用好新三板的交易功能,让投资者成功退出、让企业成功融资是最为核心的目标。

  据了解,澳银资本从去年年中到今年年中共实现7个项目的退出,其中3个项目通过新三板挂牌交易退出,目前从账面市值看回报率为4至5倍。熊钢还透露,现在还有两个项目正在为挂牌新三板做准备。

  不过,虽然熊钢表示会谨慎涉足新三板做市商制度,但是该制度启动后确实对先前新三板交易不活跃的局面有所改善。“我们有个项目,入股时每股价格4元左右,在新三板挂牌后,在做市商制度的推动下,最近卖出的交易价格达每股60多元,相当于两年左右账面盈利15至16倍。”他说。

  软银中国资本的主管合伙人宋安澜同样认为,创投通过IPO(首次公开募股)获取“暴利”的时代已经终结,目前并购、挂牌新三板逐渐成为退出的主要渠道。而且就目前来看,IPO相较于并购、挂牌新三板等其他退出方式,回报率并未高很多。“一个公司IPO的话,原始投资人的股比通常会有25%至30%的稀释,巨大的稀释作用使得通过IPO获得的回报并未见得比其他方式高很多。”宋安澜说。

  此外,随着监管部门多次表示要加快完善新三板交易机制和转板机制,一些业内人士建议,为增加新三板的流动性和吸引力,应当将目前500万的投资门槛降低,允许散户涉足新三板市场。对于上述看法,熊钢认为:“新三板投资市场有赢家和输家,这都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允许散户投资新三板,那输家一定是散户。门槛降低后就有可能将新三板变成劣质市场,好的价值投资留不住、风险太大,不应该把门槛降低。”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