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CPI走低总体利大于弊

2015年01月10日 10:23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去剩余产能化导致粗放式、低水平和重复建设投资需求明显收窄,直接拉动PPI(工业品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下行(去年全年下行幅度达2.2%),而PPI下行又必然导致物价涨幅趋缓,同时又反映为市场需求不足。

  去年全年的经济运行数据包将在下周向社会公布。作为年度数据包“引导数据”的CPI,昨天由国家统计局先期发布:去年12月份CPI同比涨幅1.5%,去年全年CPI同比涨幅2%。

  去年初确定的全年CPI宏调目标是同比涨幅3.5%左右,若拿其与2%的实际涨幅作单向度对比,去年全年物价宏调任务完成良好。但若考虑到决定物价涨幅的还涉及其他诸多经济因素,去年CPI的年度同比涨幅,已引起部分学界专家和市场人士对通缩的担忧。

  普通百姓都希望物价能保持稳定,甚至越低越好,但从经济平稳发展之角度,尤其从确保经济增长的外在动力应可持续稳定的角度,保持适度的通胀譬如CPI年增幅维持在3%左右,又是必需的外部条件之一。由于担心出现通缩,部分学界专家断言,今年一季度降准(降存款准备金率)和降息的靴子将再次落下,一来增加市场流动性,二来降低企业信贷成本,以通过货币撬杠“一降一升”来刺激市场总需求。这种判断的出发点是,只要市场总需求增加了,物价亦可由“冷”趋“热”,通缩即可得到避免,至少可以让通缩压力有所缓释。

  然而,就算我国目前确已出现通缩苗头,但这一苗头的成因,也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解释不了的。要遏制这一苗头演变为事实,单单通过货币撬杠的“一降一升”这味传统“西药”,肯定不对路。正确的做法是,服用中国特色之“中药”辨证施治。

  不同经济体出现通缩的外部表观大体是一样的,物价涨幅低于生产成本涨幅,市场需求普遍不足,投资增幅明显下滑,是通缩的三个共性特征,但三大特征的成因,在不同经济体中差别很大。就中国而言,如果说通缩确已出现,其成因大体有三个方面。一是去剩余产能化,导致以往的粗放式、低水平和重复建设投资需求明显收窄,直接拉动PPI(工业品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下行(去年全年下行幅度达2.2%),而PPI下行又必然导致物价涨幅趋缓,同时又反映为市场需求不足。

  二是大力淘汰“三高”产能,拉动了国内及国际原油、煤炭、有色金属等原材料需求大幅度下降,也直接拉动PPI下行,最终反映为社会总物价增幅趋缓。如果不是因为我国企业雇工成本连续保持两位数的年增长,大宗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将有可能直接拉动物价进入负增长运行周期。

  三是国内投资虽增幅趋缓,但其结构性分布呈现为“有减有增”,减的是产能剩余行业和落后产业的投资,而且实际减幅很大;增的是国家鼓励的新兴产业投资和高新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投资,实际增幅更为可观。

  以上三种表现,都为眼下中国经济所特有,都与当下的结构调整攻坚,产业升级冲刺息息相关。从宏观上讲,这正是我们多年梦寐以求而未果、最近几年才开始出现的可喜局面。因物价涨幅过于温和尤其是因PPI出现小幅年度负增长所导致的部分企业绩效下降,并非长期现象,而是调整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阶段性伴生物。随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步深化,局面当能梯次改善和扭转,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部分企业的日子会比较难过。正因为对CPI和PPI走势之真实成因早有预判,去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才未对通缩苗头作过度反应,而是强调今年经济工作坚持调结构不变,继续实施稳健而非宽松的货币政策。

  判断今年上半年会否出现通缩,还有一个观察指标是就业,只要出现通缩,就业一定同步出现萎缩。去年经济增幅大体在7.5%左右,可就业增幅超过30%,这足以说明,经济结构和产业层级在双双改善中,今年这一态势会更趋明显,不大可能出现传统意义上的通缩。

【编辑:张司南】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