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多地争搭"一带一路"快车 专家称无过热之嫌

2015年02月03日 19: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北京2月3日电 (记者 李晓喻)继自贸区之后,“一带一路”又成为中国多地争相搭乘的“顺风车”。

  与去年同期相比,2015年伊始,中国内地省份对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热情明显升温。据中新社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就有20多个。除陕西、新疆等丝绸之路沿线省份外,东北甚至西藏等地区也对融入、对接“一带一路”摩拳擦掌。

  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称,要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推动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建设,力争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10%。

  不少2014年未将“一带一路”列入政府工作报告的省份,如今也将这一战略置于重要地位。

  例如,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抢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机遇,扩大东西双向、对内对外开放。上海也提出,2015年要积极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拓展全球投资贸易网络。

  一些2014年提出积极申请设立自贸区的省份,今年也提出更多“一带一路”建设思路。例如,云南去年表示要探索建设沿边自由贸易区,今年则提出要聚焦“一带一路”,开工一批投资强度大、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

  中国多地对“一带一路”建设表现出强烈意愿,与中央高层对此空前重视密切相关。

  过去一年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要求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尽早确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力争尽早开花结果。定调2015年宏观经济政策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重点实施“一带一路”等三大战略。

  经济下行压力也促使地方政府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视为稳增长的良方。

  梳理官方数据可见,在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跌至近24年来新低之时,20多个省份的GDP增速也低于年初预期目标。例如,煤炭大省山西GDP仅增长4.9%,与9%左右的目标相去甚远。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区域合作室主任王玉主对中新社记者指出,尽管GDP“紧箍咒”正逐渐松动,但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之时,寻找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仍是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在此情况下,地方便纷纷寄希望于“一带一路”建设。

  这种热潮是不是有点过头?

  王玉主认为,地方涌现的热潮实属“表面上的过热”,无需过分担心。

  他表示,作为一项将长期发挥作用的重大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意在发展西部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更深远的目的在于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这将对全国资源配置和人员流动产生深远影响。沿线省份自不必提,即使是一些目前看来与“一带一路”相距较远的地区,也可能会随着未来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而参与进来,“从长远来看,没有哪个角落会落下来”。

  王玉主指出,在此情况下,要下好“这盘很大的棋”,理应动员国内大部分资源,共同参与配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赵常庆也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几个省份的事情,而是需要举全国之力共同完成的事业。

  此外,在王玉主看来,现在地方之所以出现参与“一带一路”热潮,和国家层面的整体规划尚未公布也有关系,“政策路线不清晰时,大家都会以为和自己有关”。

  据媒体报道,“一带一路”规划已经获批,即将正式出台。

  王玉主表示,具体规划一旦公布,地方政府即可根据中央的部署分工各司其职,“该升温就升温,该撤火就撤火”,不会导致过热问题。

  不过,赵常庆提醒说,在鼓励国内各地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要做细致周密的准备工作,“第一步一定要走好”;政府要加强监管,切忌放任自流。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成对中新社记者表示,“一带一路”建设潜在收益显著,但也存在诸多风险和挑战,如一些沿线国家对某些合作方式仍然心怀疑虑,接受中国转移产能空间有限等。有鉴于此,要结合相关国家的需要,创新合作方式,稳步推进建设。

  事实上,官方对此也心里有数。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本月召开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突出重点、远近结合,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确保这项建设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