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联重科董事长:唤起“工匠精神”迈向制造强国

2015年03月10日 14: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北京3月10日电 (记者 邓霞 刘双双)“中国制造2025”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名词。围绕中国“如何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近日表示,中国装备制造业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必须唤起“工匠精神”。

  “与全球领先的装备制造企业相比,中国企业不缺技术,而是缺少一种‘工匠精神’,如果不唤起‘工匠精神’,中国就谈不上成为世界制造强国。”作为全球领先的装备制造企业的掌门人,詹纯新直言,“工匠精神”的缺失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重要原因。

  何为“工匠精神”?在詹纯新看来,良好的工匠是对每件产品都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视技术为艺术,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敢于创新,拥抱变革,在擅长的领域成为专业精神的代表。

  从2008年成功并购意大利CIFA,借力国际资本市场阔步“走出去”,到建立巴西、印度等海外生产基地,在近80个国家建立销售和服务平台,在40多个国家建有分公司,实现研发、生产、渠道的全球布局和运作,中联重科一直在探索着一条适合中国制造的国际化发展路径。

  见证了中国工程机械发展轨迹的詹纯新说,国际化如同一场赛跑,欧美跨国公司比中国企业起跑的时间要早、速度要快,管理理念、技术资源、本土化能力等远强于中国企业。近年来,中国制造业“跑步前进”,但企业和工人对“工匠精神”认识有缺失,急功近利,缺乏对细节的追求和把控,相对追求数量、速度和效率,产品不够扎实,不够耐用。

  中国制造业正在摆脱物美价廉代名词,同时越来越多产品改变了“洋品牌”垄断市场的局面。然而,业内人士客观认为,从细节上看,中国高精尖制造能力缺失明显,许多产品体系只是解决了有无生产能力的问题,产品功能、质量、可靠性、工艺水平等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詹纯新介绍,目前,由德国等老牌工业强国发起的“工业4.0革命”席卷全球。如果中国制造业在这场革命中不能守住现有优势,做出创新成果,就很可能失去市场地位和技术优势,对中国现代化进程造成严重影响。只有具备优异的制造能力,才具备基本的竞争能力。中国必须尽早、尽多地培养熟练的高素质产业工人,才能在工业人口基数减少的不利环境下守住核心竞争力。

  詹纯新认为,唤起工匠精神,需要加强培训、管理、激励及岗位流动机制;需要促进工匠精神的传播与交流,进一步提高对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视,让制造行业甚至全社会意识到工匠精神的可贵。(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