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经济下行 要更重视低收入群体生活改善

2015年03月30日 07:4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

  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需要,但要注意到,经济增速放缓对低收入群体收入和生活的影响更为明显,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非稳定就业者、农业从业人员,收入状况受经济下行冲击较大

  中国经济内部巨大差异的存在,决定了转型调整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人群的影响是不同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生指数研究”课题组2014年对八个省(市)9616个城乡居民的调查显示,在年收入较上年下降的家庭中,家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受访者出现收入下降的比例最高,达到28.09%;其次为家庭年收入1万—3万元受访者,占26.83%;家庭年收入3万—5万元受访者认为收入下降的比例为20.80%。

  经济增速放缓对低收入家庭影响更大,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经济结构的调整会导致一批传统产业、过剩产能面临淘汰和转产,劳动者失业、转岗和就业不充分的现象将明显增加。因缺乏技能而不能适应新岗位和新业态需求的劳动者将首先受到影响。调查显示,1435个家庭收入下降的受访者中,无技能人员的比例达到78.47%。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和初中的人群家庭收入下降的比例最高,分别占到了24.49%和22.27%。同样,难以适应经济新变化的中老年劳动力也更容易受到影响。40—50岁和50—60岁受访者认为家庭收入下降的比例分别为24.20%和21.61%,比2013年调查分别高了12.57和11.07个百分点。

  其次,市场需求下降,受市场波动影响大的非稳定就业者会遭受更严重的收入下降,包括城乡自营工商业者、临时聘用人员等。而这些非稳定就业者,相当一部分属于低收入群体。

  三是城乡发展的不均等,在经济价值剩余通过农村转移劳动力、农产品产销利差从农村向城市流出的格局尚未改变的条件下,经济减速会更大程度挤压农业与农村发展空间。而大量的低收入群体分布在农村、从事农业。2014年全国食品价格上涨3.1%的情况下,农产品生产者价格却下降0.2%。农业生产者不仅未能分享农产品价格增长收益,其利润空间还进一步被挤压。

  稳定就业、提高技能,不让经济下行对低收入群体造成过多影响

  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下降对家庭生活造成的影响相比其他人群更明显。因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会下降。相应的,收入水平越低的家庭,食品等基本生活消费的支出比例会更高。在当前衣食等基本生活用品价格仍在小幅上涨的情况下,收入下降有可能导致低收入人群生活出现困难。经济下行对不同收入阶层的不平衡影响,也会扩大收入差距,不利于建设谐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引起相当重视,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措施,不让经济下行对低收入群体造成过多影响。

  当前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应重点在四个方面着力。

  其一,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就业技能。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扩大公益性技能培训、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对低收入人群的覆盖率。重点围绕新兴产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对失业、转岗的低收入群体的再就业技能培训给予免费支持。

  其二,支持低收入群体的稳定就业。促进就业吸纳能力强的社会服务业发展,以财政购买服务的方式增加公共服务岗位,规范政府和事业单位临时聘用人员管理办法,明确对其的基本工资标准和要求参加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着力实现低收入人群的稳定就业。

  其三,加快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支持以农户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推动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转型,通过向二、三产业延伸与融合发展发挥价值倍增效应,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最后,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调查显示,家庭收入3万以下人群获得社会救助的比率只有23.37%。在经济进入减速调整时期,更应该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扩大对低收入人群的救助范围和支持力度,竭力缓解经济下行对城乡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的冲击。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对吸纳这些人员再就业的单位给予一定的奖励政策,对这些人员的创业给予政策贴息、免担保的小额贷款支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 程郁执笔

【编辑:汪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