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宽带基础投入加码 市场竞争加压

2015年05月21日 10:54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

  继15日三家运营商公布提速降费方案后,国办再发《意见》,提出大幅提高网络速率,有效降低网络资费,并公布一系列硬指标。

  专家分析认为,加快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提速降费问题的根本所在,同时还要充分引入虚拟运营商、宽带接入业务试点企业等参与市场竞争,逐步放开电信市场——

  推动宽带提速降费的重磅政策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提出3年累计投资11300亿元,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动宽带提速降费。

  “《意见》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快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规划设计所所长胡坚波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宽带网络具有规模经济性,网络覆盖面广、用户规模多的时候,单位流量费就低,资费才能下降。

  超万亿投资用在哪

  15日,三大运营商公布了宽带提速降费的新方案。“这些方案短期效果明显。”胡坚波认为,长远来看,要推动中国宽带大规模提速降费,《意见》里提出的一系列措施才是治本之策。

  《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全光纤网络城市和4G网络建设,2015年网络建设投资超过4300亿元,2016年至2017年累计投资不低于7000亿元。“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城乡网络覆盖率提高了,规模效应才能出现,成本才能下降。”胡坚波说。

  这11300亿元投资将用在哪里?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说,一是加快推进全光纤网络城市和4G网络建设;二是建设高速大容量光通信传输系统;三是优化互联网骨干网络结构,大幅增加网间互联带宽;四是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快互联网国际出入口带宽扩容;五是加快推动内容分发网络发展;六是提升网站服务能力;七是深入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全力保障4G网络建设进度。

  工信部5月1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4G用户总数达到1.78亿户,光纤接入用户数突破8000万。胡坚波认为,目前宽带网络正处于快速建设期,投入大、产出不高,大规模提速降费还需要时间。

  城市农村侧重点不同

  《意见》鼓励电信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效率等实现网络资费合理下降,并采取定向流量优惠、闲时流量赠送等方式降低流量资费,推出流量不清零、流量转赠、套餐匹配等服务,提升性价比。

  胡坚波认为,要推动资费下降,在城市通过加强竞争,引入民资,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农村及偏远地区仍需国家支持,通过实施“宽带乡村”、普遍服务等政策,来推进网络建设,这点在国外也是如此。

  目前,宽带接入市场和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进一步向民资开放已经有了时间表。工信部副部长尚冰介绍,2015年底,宽带接入业务试点企业将超过100家,试点城市将由16个扩大到30个以上,2017年试点城市范围扩大到全国;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到2016年实现全面开放。

  而农村的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比城市地区低约40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的宽带家庭普及率也远低于东部地区。针对这一问题,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完善以宽带为重点内容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着力缩小“数字鸿沟”。将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持续支持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同时,结合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支持基础薄弱区域宽带基础设施升级改造。

  解决进场难进场贵问题

  “《意见》的另一个重点就是保障宽带网络建设的通行权。现在小区宽带和4G建设有很多障碍,比如基站选址难、小区入户难,《意见》对此提出了解决的措施。”胡坚波说。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意见》对地方政府提出3方面要求,一是对基础电信企业在融资、用电、选址、征地、小区进入等各方面给予支持。二是全面保障宽带网络建设通行。包括在各类地方规划中同步安排通信光缆、管道、基站、机房等宽带网络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向宽带网络设施建设开放,禁止巧立名目收取不合理费用;探索通过地方法规保障宽带网络建设通行权等。三是规范通信建设行为。包括严格执行光纤到户国家标准,支持现有住宅小区光纤改造,对因征地拆迁、城乡建设等造成的宽带网络设施迁移或毁损,严格按照有关标准予以补偿等。

  尚冰强调,地方政府要全面保障宽带网络的建设通行,在选址、环评等多方面提供支持,解决进场难、进场贵等问题。否则必将影响网络的建设成本和网络质量,最终还是会降低用户体验,增加相应支出。

【编辑:左盛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