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土部谈粮食安全问题:良种良田良制良法都要抓

2015年06月25日 16:11 来源:央广网  参与互动()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今天是6月25号,也是第25个全国“土地日”。 “今年土地日的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都说民以食为天,没有肥沃的土地就不会有人类的生存繁衍,可是说保护土地跟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副主任郧文聚在中国之声直播间全天值班,就土地有关的问题为网友一对一地答疑解惑,提供服务。中国之声记者白中华代表网友向郧文聚副主任提问。

  记者:我们知道有18亿亩耕地的红线,这18亿亩耕地就是中国人的饭碗。但是这个饭碗能不能牢牢的端在自己的手里?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包括城市化的推进需要大量的用地,实际上我们的耕地每年在减少。自从我们提到粮食安全,必然要提到18亿亩耕地红线。在您的看来,这18亿亩耕地,我们还有吗?

  郧文聚:我先说数量,现在耕地实有量超过20亿亩,而且这个数量是世界上能够做到的最精准的数据,也是我们国家历史上查到的最精准的数据。

  20亿亩是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得来的,这次土地调查是按照国务院颁发的调查条例进行的,所以既有法律依据,也有技术标准,有技术手段,有法定的程序。我相信我们这20亿亩数字是历史上最精准、也是世界上最精准的数据。

  第二个问题,就是质量的提升,就是生产能力的问题, 20亿亩的耕地,能不能确保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或者口粮的绝对安全,这个问题我也直接给答案,肯定可以。但是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这20亿亩数字里,有一部分我们把它叫做不健康的生产能力,这个怎么理解?就是一部分本来不应该作为耕地的地在作为耕地使用。第二种情况,我们现有的耕地中间,有一部分被过度的利用,不该是那么高的产出水平,比如东北的黑土地。

  记者:关于土地效能,有几个细节问题,第一,有一个土地占比,比如在工业化的用地中,或者城镇化用地中,耕地比如占3亩,就在别处再给找相当于这3亩粮食产能的地,这占补怎么能做到平衡,比如占的是好耕地,可是补回来的不一定是好耕地。

  郧文聚:好多人认为是占一亩,补一亩,但是实际是占一亩的生产能力,要补一亩的生产能力。所以强调上是数量和质量并重考虑。我们现在就是为了做这个事,总书记在强调这个问题,我们怎么做呢,一不能够跑的太远去补,因为一跨生态区就很难做到占补平衡。第二,我们在占补的问题上,有等级标准,按照等级来补,比如占7等地,应该补7等地,稍微差一两个等级,还可以去补救一下。新的要求是占水田一定要补水田。这些年水田减少比较多,或者叫优质耕地减少的比较多,一定要补上优质耕地。

  记者:粮食生产,原来我们广种薄收,用面积来解决问题。但是耕地在减少,我们就这么多地,有限的土地怎么生产出无限的粮食来。提高单产涉及两个问题,第一,种子;第二,土地质量,因为土地每年都在耕种,没有进行过休耕或合理的保护它的生产能力。土地生产效能的发挥,怎样做更好?

  郧文聚:第一,良种问题。有了好种子才能够有好的收成。第二,良田问题。优质良田才能够保证丰收。第三良制问题,就是政策问题,应该有好的制度才能够调动生产的积极性,才能够保障生产能力的有效实现。第四,良法的问题。就是农业生产要想让它有效率、安全,要有好的方法去耕种。这里面既有农艺,也有农机的问题。因此,真正要是把中国的粮食生产的问题做好,粮食安全问题做好,应该是良种、良田、良制、良法都抓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工作做的更好。

  记者:前几年,陆续发生了一些土地污染的事件,但是有两个说法,网友比较困惑,第一,土地修复有专家说30年,但有专家说100年,在您看来到底多少年?

  郧文聚:土壤污染问题也引起社会关注,管理部门也十分关注,中央也非常关心。农业部发出公告,国土资源部跟环保部联合发表了一个公告,都谈到了这个问题。我们部长曾经说过,从调查样点来看,在耕地里边,土壤中重度污染的检出率在16%,检测出来16%,说明有约六分之一的耕作土壤处在中重度污染的环境中间。污染了就要把它修复好。轻度或者中度比较好做,但是重度、复合型污染,现在有些还找不着好的修复办法。

  找到了修复办法,可能三年、十年八年就能搞好,没修复方法,一百年也没办法。要从人民群众的健康出发,采取有效措施。科技部、财政部和我们国土资源部都在采取有力措施。

  我们要充分理解到土壤污染不是一个小问题,不是打多少粮食的问题,是社会问题,甚至可以说是政治的问题。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