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10月CPI和PPI大概率迎“双升”

2016年11月02日 14:29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 

  10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2%,比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专家表示,四季度经济不会失速,全年增速或稳定在6.7%,继续维持“L”型走势。预计10月CPI同比增速将比上月小幅回升;PPI同比增速仍有望继续回升。未来财政政策将继续保持现状,货币政策保持稳健,防止楼市泡沫、控制信贷投放节奏和优化信贷投向结构应是调控重点。下一步仍需从需求端和供给端进行改革,使经济转型升级得以顺利实现。

  PMI明显回升

  “PMI超预期回升,主要受生产和订单回升带动。”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认为,这或与房地产投资滞后性影响、基建PPP发力、PPI回升企业补库、企业利润改善制造业投资恢复等内需有关,但外需仍然疲弱。

  分企业规模看,10月大型企业PMI为52.5%,比上月微落0.1个百分点,仍为今年第二高点,走势平稳;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9.9%和48.3%,高于上月1.7和2.2个百分点,收缩幅度明显收窄。

  从库存和生产数据看,10月原材料库存为2015年9月以来最高值,产成品库存为2015年11月以来最高值。结合生产明显回暖可以初步判断,中国经济进入了主动补库存阶段。

  业内人士表示,要看到企业生产经营中仍面临一定困难:一是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进出口形势依然严峻;二是反映资金紧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比例仍超过四成,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反映资金紧张的状况还有所加剧;三是尽管中、小型企业PMI明显回升,但仍在临界点之下。

  CPI同比增速或小幅上升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商务部公布的周频农产品价格指数显示,近期食品价格环比回落但同比涨幅扩大,非食品价格微升,由此10月CPI同比增速势必比上月有所上升。但当前市场流动性保持充裕对CPI形成支撑,出现强刺激货币政策的可能性较小,通胀压力不大,预计10月CPI同比涨幅略高于2%。

  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受通货紧缩影响,预计10月CPI上涨2.2%。同时,考虑到国内供给侧改革加快、PPP发力等影响,环渤海动力煤价格、Myspic综合钢价指数、水泥价格指数均显著改善,预计10月PPI上涨0.8%。

  对于PPI,连平指出,今年10月翘尾因素为-1%,比上个月上升0.39%。综合判断,10月PPI同比或落在0.8%到1.3%之间,取中值1%。另外,大量稳增长政策陆续落地,下游市场需求逐渐改善,工业出厂产品价格有望保持回升态势。煤炭、钢铁等行业去产能力度加大,今年前三季度已完成全年去产能目标的80%,对价格预期起到提振作用,预计年末PPI同比基数会逐月收窄。

  信贷增速可能有所放缓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褚建芳表示,10月影响固定资产投资最大的变量还是房地产投资,目前来看,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10月房地产投资增速大概率回落。由此预计,1-10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8.0%,比9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此外,10月制造业投资增速进一步大幅回升的可能性不大;受到预算内资金不足和土地财政拐点到来的影响,基建投资增速恐短期乏力。

  “民间投资总体疲弱,但考虑最近积极变化,或将不会有太大下滑。”李慧勇表示,发改委印发的促进民间投资“26条”、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以及最近物价保持稳定,都有利于从不同侧面稳定企业家投资信心。

  “未来,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静制动,除非经济或外围形势发生大的变化,否则大概率保持现状。”李慧勇认为,从全年情况来看,保增长目标已基本实现,但国庆房地产调控的效果和国际形势都在变化,接下来需要继续观察。

  连平表示,短期内,货币政策保持稳健,防止楼市泡沫、控制信贷投放节奏和优化信贷投向结构应是调控重点。未来信贷增速可能有所放缓,相较于前期,投向结构也会出现很大程度改善。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表示,下一步仍需从需求端和供给端进行改革。首先是需求端,自2012年起,最终消费占比稳步提高,但实际增速在缓慢下台阶,背后原因是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长相对放缓,因此要加快解决中低收入者的税负过重等问题。其次是供给端,要从结构短板出发,加大技术创新和品牌影响力,促使经济更好转型。记者 彭扬

【编辑:魏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