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债券通”渐行渐近 分析称初期规模或不大

2017年05月10日 19:43 来源:中新经纬 参与互动 

  中新经纬客户端5月10日电(罗琨)自内地和香港之间的“债券通”概念提出以来,“债券通”的进展一直备受市场瞩目。

  据证券时报报道,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9日透露,目前港交所正在与人民银行及其它相关监管部门就“债券通”事宜进行沟通,暂未有最新消息及具体时间表公布,他个人期望“债券通”可以在“七一”香港庆祝回归20周年前公布。

  多名专家和业内人士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采访时指出,债券通的开通有望增加市场流动性,有利于推动国内债券市场定价机制进一步合理化。不过也有一些声音指出,在目前市场环境下,国内债市对外资的吸引力还需打上一个问号。

有望增加国内债市流动性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报告,截止2016年11月,中国债券市场市场总托管余额为61.6万亿元,占GDP的比例达到80%以上。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余额为54.9万亿元,占债券市场总托管余额的89.12%。仅次于美国、日本,位列世界第三。

  央行同时指出,目前境内债券总托管量中仅有不到2%为境外投资者持有,远低于发达经济体超过2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超过10%的平均水平。

  债券通的开通能否给上述局面带来改变?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债券通的开通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他向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表示,在目前国内债市调整收益率上行的市场环境下,国内债市对外资仍具备吸引力,而且债券通的开通是长久机制,从长期来看有利于内地债券市场的发展。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超也认为,在全球资产低收益的背景下,中国债券收益率相对较高,主权评级又高于其他新兴经济体,对国际资本吸引力较大,境外机构对人民币资产配置的需求也会增加。近期中国和美国国债收益率差距重新回到了100BP以上,相对收益率较高的比较优势有所体现。

  杨德龙还指出,国内的债券市场从成立之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方说市场不规范,以及投资者投资理念不成熟等。债券通的开通无疑会有助于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缩小差距。

  龙江银行金融市场研究员蒋书彬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债券通的开通将增加市场流动性,有利于推动国内债券市场定价机制进一步合理化。

  “现在沪港通、深港通已经开通,并且运行平稳,A股与港股实现了全面的互通互投。将来债券通开通就使得国内的债券市场和香港的债券市场实现了互通互投,这有利于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应该说这又一个里程碑的事件。”杨德龙称。

  长期利好债市,短期内还难以见到

  债券从业人士分析认为,债券通设计初衷更多是想吸引外部资金过来,初期规模应该不大。

  有一些声音指出,对人民币贬值的担忧仍是众多外资机构在中国债市门外徘徊不前不敢大举进入的重要因素。

  方正富邦基金助理投资总监王健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微信公众号:jwview)采访时指出,债券通的开通中长期来讲对债券市场利多,因其增加和丰富了债券市场投资者数量和结构,新增了债市需求。但是,资本的本质是逐利的,只有在汇率稳定甚至升值的大趋势下,并且存在合理利差,才能吸引国际资本进入,短期内还难以见到。

  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1-4月,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月平均报6.8918、6.8713、6.8932和6.8845,1、2、4月有所上涨,3月出现下调。

  人民日报海外版援引专家话语指出,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在双向波动中保持了基本稳定,贬值预期逐渐“退潮”,同时其国际化进程也在稳步推进且成绩突出,人民币整体“气质”越来越好。未来,尽管人民币还会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但其基本稳定的大趋势、大方向不会改变。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副总经理王青分析指出,短期内美元重拾涨势的难度较大,人民币料将延续窄幅整理行情。综合各类影响因素,预计短期内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指数将温和下跌。

  此外,还有一些市场人士指出,在近期监管趋严市场持续调整的情况下,国内债市的吸引力或将打折扣。王健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监管是为了更好地规范市场。他同时指出,二季度债市收益率还将继续上行,十年国债收益率或上行至4%。“收益率继续上行的根本原因就是美联储加息和缩表的倒逼,而这个恐慌的预期至少要持续到今年四季度。”王健称。(中新经纬APP)

【编辑:李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