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重庆召开首届中新前沿科技创新大会

2017年07月15日 19: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重庆召开首届中新前沿科技创新大会
    图为首届中国—新加坡前沿科技创新大会暨中国—新加坡青年学者论坛现场。 钟旖 摄

  中新网重庆7月15日电 (记者 钟旖)首届中国—新加坡前沿科技创新大会暨中国—新加坡青年学者论坛15日在重庆开幕。此次大会旨在通过加强两国学者交流,深化科技创新互联互通,加强科研成果转化。

  此次大会以“创新引领,互联互通”为主题。国内外百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共同聚焦纳米材料及器件、能源存储与转化、纳米医疗及可穿戴技术、环境与能源催化、科技期刊等领域,结合前沿科技及相关产业发展中的热难点问题,展示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以期促进中新两国科研合作和技术转化。

  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西南大学洁净能源与先进材料研究院院长李长明说,大会汇聚了两国科研顶尖人才,这对提高国内科研水平,就地转化成果大有裨益。“我们期待通过科研良性互动,打造专业化、常态化的科学技术平台,促进科研活力,增进人才互动。”

图为国际薄膜学会主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终身教授张善勇作大会演讲。 钟旖 摄
图为国际薄膜学会主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终身教授张善勇作大会演讲。 钟旖 摄

  “中国和新加坡当前都在推进光催化研究,新加坡在能源方向上较有优势,中国在环保领域与应用结合紧密。两国可以通过交流合作,取长补短,实现共赢。”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国家电子能谱中心副主任朱永法称,目前中国大约有17个行业都在应用光催化技术,市场空间广阔。“我们期待,未来两国之间不断加强高校间的人才、经验交流,同时实现企业、技术对接,用成果转化促进经济发展。”

  “作为科研专家,我们期待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转化为经济效益,造福一方发展。但要实现,往往需要专业的产业化平台。”新加坡国立大学工程学院化工系教授曾华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中国在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方面链条较完整、市场经验丰富,值得新加坡借鉴。以其专攻的纳米材料专业为例,“若不能实现应用转化,有‘纸上谈兵’之感。”曾华淳期待,中国与新加坡两国通过定期的交流,优势互补,开拓更广阔的科研合作领域。

  国际薄膜学会主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终身教授张善勇告诉记者,当前他的团队正在钻研薄膜材料在医疗方面的应用,将一种人造骨薄膜材料“镀”到钛合金人造髋关节表面,该技术可促进骨头生长,使骨伤愈合时间缩短到1至2周。“中国与新加坡的科技交流互动频繁,我们已经与浙江大学开展了项目合作。”

  “此次大会是两国科学技术交流的开端,期待两国学者不断碰撞出火花,将科技的互联互通实现成果共享。”张善勇还特别提到,“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希望他们以大会为契机,增进交流,将两国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