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滴滴领衔东南亚最大规模融资 驶上丝路快车道

2017年07月25日 16:27 来源:环球网 参与互动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中国企业沿线国家的投资不断升温。截至今年初,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达到500多亿美元。与以往海外投资不同,“一带一路”更是一条“科技丝绸之路”,互联网企业成为中国领先的技术和商业模式输出的重要载体。

  以“互联网+交通”行业为例。7月24日,滴滴宣布联合领投东南亚出行平台Grab。Grab此轮融资预计超过25亿美元,是东南亚地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融资。其实,自2015年首次投资Grab以来,滴滴已经和Lyft, Ola, Uber, 99等地区移动出行领袖搭建起跨境合作网络,触达了北美、东南亚、南亚、南美1000多个城市超过50%的世界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本地化出行公司,开始共享中国在智慧交通领域探索出的先进经验。

  东南亚最大规模融资 奠定未来影响力

  获得东南亚史上最大笔融资的Grab,在近7亿人口的地区市场提供专快车、顺风车、摩托车、出租车和拼车等服务,在出租车打车市场占有95%的份额,私家车打车市场占有71%的份额;已经成为运营着东南亚最大的移动交通网络。

  Grab的成功,滴滴的国际化战略功不可没。2015年滴滴首次投资Grab,是滴滴“走出去”的第一站。随后滴滴的技术和投资资源接踵而至;Grab源源不断推出了拼车、顺风车等适应新兴市场城市化需求的新产品;根据滴滴出行创始人、CEO程维的说法,Grab已在东南亚互联网经济中建立牢固的领先地位。

  分析认为,此次领投标志着滴滴及其投资人对到目前为止国际化的成绩相当满意,未来还将大步推进。在2017年年会上,程维明确将国际化定位为五大战略之一,将为此成立“远征军”奔赴海外。今年4月,滴滴宣布完成超55亿美元新一轮融资时,也表示将支持其全球化战略的推进和前沿技术领域的投资。此次领投将会让滴滴在东南亚出行市场发展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也为滴滴将其产品和大数据技术的进一步海外推广打下基础。

  “模式出口”新丝绸之路

  2017年以来, 海外舆论纷纷注意到,中国互联网公司自主创新能力正在崛起,甚至成为美国等同行的效仿对象。硅谷著名投资基金A16Z的高级主管Connie Chan 最近便直言呼吁西方摈除“中国只会模仿”的误解,正视中国新经济技术和业务模式在全球领先的现实。2013年以来,中国的互联网企业看到这一机遇,并和制造业、基础设施产业的兄弟一起开始了走向海外的探索。

  互联网公司的“走出去”,不仅限于简单产品输出,更大的意义在于把中国这个全球最具挑战性的市场淬炼的经验,带到其他国家落地生根,尤其是在移动经济正经历跨越式发展的新兴市场。在新加坡,使用最为广泛的一卡通钱包EZ-Link就使用的阿里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对EZ-Link记录的公共交通、支付等数据进行全局分析,以便优化公共交通的服务体验。腾讯也已在新加坡布局数据中心,开辟出“网络马六甲海峡”,将能帮助企业连接多个国际及区域级网络。而据滴滴表示,未来的跨境合作将从出行产品延伸到智慧交通体系。目前滴滴和国内20多个城市展开的智慧交通合作,从红绿灯大数据优化到潮汐车道设计多种实践,已经引起了新加坡、巴西、韩国和美国的同行和城市管理者的关注。

  新经济 新就业 新增长的“顺风车”

  新经济模式与新的就业模式往往相辅相成。除了在 “一带一路”沿线进行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互联网经济在创造灵活就业机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2016有1750.9万全职和兼职司机在滴滴平台获得了收入,其中,238.4万来自去产能行业。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发布的《共享经济消费者调研》,共享方式是对于转型和新兴经济发展是一项不错的综合解决方案:利用大数据匹配技术提高了服务效率、降低了服务成本,满足了更广泛的消费者需求,同时为普通技能人群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就业机会。

  Grab,Ola和99等同行与滴滴的普惠交通、普惠发展思路相似,同样也成为当地就业的新支柱。以Grab为例,目前在东南亚经济体中为110万名司机提供收入来源。双方都表示,滴滴和Grab加强合作,在产品创新之外,更能为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创造新的就业与增长机会。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新兴市场,面临着类似的经济转型与升级挑战。中国企业在互联网科技上的能力和经验在国际市场如能进一步推广,对当地民生和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都将带来长远价值,让全球化成为各个国家互惠发展的“顺风车”。

【编辑:陈海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