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德国企业界:德中对接智能制造需要“开放式合作+标准化架构”

2017年07月28日 21: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南京7月28日电 (记者 肖欣)“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在两国政府倡导和企业参与下合作不断深入,如何更精准对接两国优势和诉求?28日在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德智能制造企业家大会上,与会德方代表提出,需要“开放式合作”和“标准化架构”。

  随着中德两国高层互访频繁、企业界互动活跃,中德智能制造合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建立了联合工作机制,在中国建立起30多个示范项目,聚集数百家德国企业。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介绍,未来两国还将加强交流平台建设,深化标准化合作,包括共同推动国际标准的研制和推广。

  “开放式合作+标准化架构”正在成为两国业界共识。

  “德中两国各有各的强项”,德国工业联合会中国首席代表汉娜·穆勒(Hanna Muller)指出,“德国擅长机械加工,拥有众多优秀工程师,而在中国我们注意到,很多公司在信息技术创新方面做得非常好”。穆勒指出,基于两国制造业各自的特点,合作不应该仅限于大公司,还应把中小企业纳入进来。

  GAMI全球先进制造业研究所总经理托拜厄斯·阿尔恩特(Tobias Arndt)也认同,开放式合作将促成创新,小公司和大公司、德国和中国,都可以结成相互学习的合作伙伴。他认为,那些在中国总是站在前沿的众多初创企业,也是德国大型公司的学习对象。

  “德国很多企业已经是成熟企业,考虑的是引入新方法带动效率提升,中国有大量初创企业,需要新技术来提高生产能效”,弗劳恩霍夫(IPK)创新系统和结构技术中心主任帕特里克·卡普(Jan-PatrickCap)表示,IPK作为欧洲最大的应用研究机构的经验是,先做基础研究,然后将研究成果转换进入企业实际应用。

  西门子中央研究院首席顾问卡洛斯·莫拉(Carlos Morra)认为,“工业4.0”意味着“数字化改变万物”,中德在政府和企业层面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莫拉强调,要取得真正的成功,需要规范、检测和标准化。比如德国有标准化委员会,成立了国家层面的平台网络,通过它加速新技术的开发、转化和应用。

  穆勒也指出,两国未来推进合作的方向是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设置共同标准,建立标准化架构。

  “合作是最重要的”,德国企业家们相信,德国和中国可以通过合作创造新的概念和方法,优势互补,实现共赢。(完)

【编辑:唐云云】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