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监管亮剑ICO泡沫被刺破 “大妈”们活该被坑吗?

2017年09月11日 09:26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 

  【一周焦点】监管层亮剑,ICO泡沫被刺破

  ICO突然被判“死刑”,措手不及的投资人被一些媒体贴上了“韭菜”的标签。

  不过,“韭菜”这个词不如“大妈”贴切。“韭菜”只能描述ICO投资人被坑的结果,却不能形象生动地概括其势如破竹、出手大方的豪迈过程。

  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发布的《2017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指出,上半年国内已完成的ICO项目共65个,融资规模折合人民币达26.16亿元,参与人次达10.5万。参与人次从5月的单月1万人猛增至6月的单月6万人。

  “大妈”出手阔绰,让一些ICO项目近乎疯狂。据媒体报道,旨在让用户可以更容易地发布自己的区块链代币的区块链项目Bancor只用了3小时就融了价值1.53亿美元的以太币。

  ICO有什么魔力,让“大妈”趋之若鹜?

  ICO是Initial Coin Offering的缩写,字面翻译为首次代币发行。这个曾经只是区块链拥护者、比特币投资者小圈子里的“游戏”,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变了味,由小众变成大众。

  在区块链技术被热炒的背景下,数字货币火了。各种代币动辄几百倍、上千倍的上涨,吸引了众多投资者。而由于ICO融的是数字货币,一直处于监管的真空之中,骗子也随之而来。随便几页白皮书或者只有一个项目愿景,就可以融到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有相关人士研究了大量的ICO白皮书,得出的结论是:90%的ICO项目涉嫌非法集资和主观故意诈骗,真正募集资金用作项目投资的连1%都不到。

  “人傻、钱多、速来”,成了ICO的标签。于是,投机者、跟风者、骗子开始狂欢,各怀各的小心思。一些连ICO是什么都没有弄清楚的投机“大妈”只想在这个博傻的市场中分一杯羹,赌自己不是最后的接棒者;另一些跟风的“大妈”有的是主动出击,有的则是被骗子骗了,误以为这就是正常的投资。

  泡沫越吹越大,终将破灭。9月4日,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将ICO界定为“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

  监管层的迅速出手,让狂欢中的ICO戛然而止,避免了更多的投机者沦为“韭菜”。严格来说,很多已入场的“大妈”还没来得及变成“韭菜”。

  黄粱一梦过后,对于“大妈”渴望一夜暴富的心态的批判声此起彼伏,其活该被坑吗?

  在一个变革进步的时代中总会有很多机会,很多“大妈”担心一旦错过机会,便会落伍,只要是机会总想去尝试。而追求财富并无过错,有的还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如果没有对于财富的渴望,豪迈的大航海时代可能要推迟很多年。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也总会有投机者付出代价,航海家麦哲伦就死于冒险的途中。

  不过,古人在肯定“君子爱财”的事实的同时,也指出了应“取之有道”。整天钻研歪门邪道的赚钱方法应该批判,但是“大妈”涌入ICO再一次将“有钱没地儿投”的问题暴露出来。缺乏优质的投资渠道,“大妈”很着急。

  此外,投资知识的匮乏、风险意识的缺乏,让“大妈”在一次又一次的高风险投资,甚至是金融诈骗中沦为“韭菜”。

  泡沫被刺破后,“吃瓜”、惊叹、批判之外,还应该有些许反思。如何不再让直率的“大妈”被骗子盯上,谁来教“大妈”投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