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从0到1的云上工匠颜亮:追求创新,随时“在线”

2018年04月21日 00: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编前语:“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主要商业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中新网客户端4月21日电(记者 吴涛)一提到“云”,在今天的数字中国下,它几乎无处不在,而有这样一位“匠人”,他曾亲手规划了当时亚洲最大的第四代云计算中心、开创了政务云服务模式先河,实现了多个我国云计算产业从“0”到“1”的突破,以技术创新成果推动了中国云时代的快速前进,他就是浪潮云副总经理颜亮。

颜亮在讲解用自然风为服务器降温原理。<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 >中新网</a> 吴涛 摄
颜亮在讲解用自然风为服务器降温原理。中新网 吴涛 摄

  搭建中国第一、亚洲最大云计算中心

  云计算中心,是今天数字经济时代的城市基础设施,与水、电、宽带网络一样重要。2014年,中国第一家、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第四代云计算中心——浪潮第四代云计算中心正式在济南开通运营,实现我国云数据中心建设从“0”到“1”的突破,也标志着中国云基础设施跻身国际领先水平,而构建这一信息时代“云图”的是一位我国普通的IT工程师。

  这位工程师是浪潮云副总经理颜亮。当欧美国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关键基础设施对华采取技术封锁之时,正是颜亮与同事们,不断通过自主研发,打破了这一封锁。

  “早些年,云计算核心产品掌握在外国人手里,我们不仅需要花费大笔资金去购买产品和服务,而且因为没有话语权,经常拿不到最先进的技术。为此,浪潮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攻克了一系列云计算领域难关,逐步实现弯道超车。”颜亮对记者说。

  1998年,颜亮加入正处于“二次创业”中的浪潮。凭借对当时互联网技术的钻研,颜亮很快从普通工程师晋身业务骨干。2010年,当云计算浪潮在国内方兴未艾,浪潮提出云战略,将云计算作为浪潮核心战略予以重点发展,已经是一位IT产业最前沿“老兵”的颜亮受命担任浪潮软件云服务事业部总经理,带领只有60人的团队向尚处于摸索发展中的国内云计算市场开拓进军。

  在踏入云计算行业前,国内同行业里还没有一张完整清晰的云计算业务“索引”,更没有对云计算基础设施布局全局的“云图”。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入行”云服务一年的颜亮,开始主持筹建中国第一座,也是全亚洲最大的第四代云计算中心。围绕数据中心模块化、虚拟化、自动化、绿色节能等方面,颜亮手中可以参照的建设标准当时屈指可数,为此颜亮与团队解决云中心遇到的建设和运营问题,几乎跑遍了全国,遍访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

  2014年,位于济南的浪潮云计算中心仅用了3年时间就竣工投入运营,这座可部署3.04万个机柜,容纳约100万台服务器一经使用就让济南成为国内第一家城市云计算中心,叫响了“济南云”品牌。

  颜亮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时云计算中心建设存在不少困难,其中之一就是考虑能耗比较大,所以他创新用自然风为服务器降温,还有就是节能。

  “济南是国内公认的四大‘火炉’,但有38%的时间低于服务器降温所需要的温度,所以我考虑用自然风为服务器降温,既绿色环保又节能。”颜亮说。

  浪潮云计算中心采用自然制冷,实现38%的时间完全利用自然冷。

  颜亮说,“具体操作,除了发明冷池技术外,还有一个思路就是模块化中的模块化。”记者在参观浪潮的过程中也发现,很多机柜被分装在房子内的一个个“小房子”里面,小房子外面温度较高,里面因为自然风传送而凉爽。

  如果以当时山东省省直单位服务器约18000台的总量计算,服务器在各自数据中心独立运行的情况下,一年需用电9460万度,而在云计算中心集中运行一年只需6622万度,仅用电量每年就可节省2838万度,节约电能30%以上。凭借这一设计理念,这座“亚洲第一”的数据中心获批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单位。

  不仅如此,颜亮说,模块化自主研发以及建设理念,还极大加快了云数据中心的建设进度。今天,浪潮已经在全国部署了5个核心云计算中心,45个地市云计算中心,平均建设周期仅4个月,这个速度,已经到了全球数据中心建设的“速度与极限”了。

自然风从底部源源不断涌出来降温。<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 >中新网</a> 吴涛 摄
自然风从底部源源不断涌出来降温。中新网 吴涛 摄

  让政务云摆上数字经济的“货架”

  “云”的市场变幻莫测,政务云成为中国电子政务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与此同时,政府行业的信息化业务场景丰富、建设工程浩大,运维难度不断加大,标准制定普遍缺失滞后,逐渐成为政务云发展的主要障碍。

  为此,颜亮与团队时常奔走于不同政府行业的云计算机房,解决各类技术问题。他打趣地说,那时几乎成了各地政务云的“救火队长”。

  在这个时候,如何创新商业模式,将中国云产业从分散自建走向集约服务,节省政务上云与运维总成本成为颜亮思考的问题。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要追求创新,创新不仅是技术进步,还有通过技术服务模式革新,为产业发展开辟出新路。”颜亮说。

  为此,颜亮创造性地提出了推动政府部门购买云服务,让运营商直接为政府提供政务云服务。

  2014年,全国首个政务云“政府购买服务”模式诞生,并成为日后政务云市场的新产品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政务云服务,济南政务云计算中心经过统一建设、管理、运维,政策响应率100%、部门上云率91.7%,各项信息系统软硬件及运维费用每年节省20%以上、总成本节约30%以上,效率也大幅提高。

  目前,济南政务云项目在2018年3月成功通过先进级试点评估, 获得了“可信云综合政务云评估先进级认证”,成为全国首个综合水平达到先进级的试点单位,如今已经成为党政部门云计算服务安全性、可控性合规的标杆。除此之外,山东省政务云、重庆市政务云、北京市政务云、四川省政务云等一大批典型云服务项目的成功落地,形成了浪潮云在全国的影响力。

  如今,颜亮团队已发展为集团的一个千人产业单位。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浪潮云服务不断发展壮大,从一个云朵变身为一片云海,服务产品体系已达8大类107种,包括计算、存储、安全、人工智能、管理服务等,并连续四年稳居中国政务云市场占有率第一。

展厅里展示的部分浪潮服务器。<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 >中新网</a> 吴涛 摄
展厅里展示的部分浪潮服务器。中新网 吴涛 摄

  随时“在线”的创新精神

  上世纪末,当加班加点,夜晚灯火通明进行技术创新的硅谷精神传入中国时,人们认为,那就是传统劳动者的美德,以及爱岗敬业的延续。

  但科技工作者从事的却是没有重复的劳动,以及分秒必争的创新。

  在浪潮,颜亮的工作状态不是人们常说的“996”,也就是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上6天班。颜亮的工作状态是“997”。“和其他行业不同,云服务没有‘句号’,除非客户终止服务,所以我们团队也不能出现间歇。”颜亮表示,他们有一个移动在线会务系统,随时准备在线开会。

  每一年大年初一,颜亮都在早9点准时出现在云中心机房,跟同事道一声“新年好”,然后跟一线值班的工程师一同巡检设备。但颜亮所做的不仅是保障设备安全,而是在不断解决技术问题中,思索新的技术革新。

  “这几年,我的核心工作就是云服务产品线的打造和建设。这个新业态与过去的工匠类型可能不大一样,云是新时代的基础设施,云是一个创新的主战场。”颜亮提到,为了不断创新云服务,在全国布局并提供支撑能力,他和他的团队经常是一群“空中飞人”,并且随时“在线”。

  在推动政务云业务的过程中,颜亮常常感叹成绩的取得并不容易,所以告诫团队要坚持创新,提醒大家要打造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的产品,同时需要以客户为中心,高度重视客户需求。

  为此,颜亮谈到,为了共破技术难关,大家会连续几十个小时不睡不眠;有时为了让产品更加完善,大家会修改无数个版本,多到几乎占满整个文件夹。那段时间,外卖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对于产品性能的严苛,让我们自嘲具有“强迫症”。但项目交付并获奖,被业界认可那一刻,你会感到这样的青春、这样的付出,真的非常有成就感!”

  凭着颜亮和其团队这种敬业精神,浪潮云荣获“云鼎奖”全球云计算最佳实践奖、云计算开源产业联盟“互操作项目优秀企业奖”,成为工信部开源产业联盟理事单位。浪潮云平台荣获2017年中国创新云服务平台奖,而颜亮本人则先后参与了12项国家标准、7项省级标准的编写和试点工作,获得了山东省计算机应用优秀成果三等奖。(完)

【编辑:姜贞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