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河南信阳:一片绿叶托起的富民产业

2018年05月09日 09:06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 

  一片绿叶托起的富民产业

  本报记者 余嘉熙 通讯员 王佳宁 吴炳辉

  认识信阳,要从山川湖泊间飘荡的一片绿叶开始。

  得益于优势自然条件,信阳茶叶蕴含营养类物质丰富。茶叶不仅是信阳山水的馈赠,更是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生态富民产业。2017年底,河南省信阳茶园总面积210.8万亩,茶叶产量达6万吨,总产值达105亿元,茶农年人均种茶收入超过5500元。以至于有人说,信阳经济没有了茶香,就丢了半缕魂儿。

  从调结构到树品牌

  “作为中国茶的原产地之一,信阳有2300多年的种茶历史,是个产茶的宝地。”信阳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文新感慨,全市茶叶产业就涉及人员120万,产茶村950个,登记注册茶叶企业1306个,茶叶专业合作社855个,仅浉河区就有60万亩种植面积,与产茶大县安溪县不相上下。

  即便如此,信阳茶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铁观音用电锯采,一人一天能收一亩茶,普洱茶分为春、夏、秋三季的规格,它们在产量上都压倒了信阳毛尖。”信阳傲胜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其勇介绍说,过去信阳只生产绿茶,且只能人工采摘春茶,成本高、效率低,茶叶资源被极大浪费,市场占有率并不高。

  产业形势倒逼观念转变、结构创新。自2006年以来,信阳市上下围绕茶产业发展规划,狠抓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机械化加工经营、技术创新等工作,茶叶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信阳红”的诞生就是其中最好的注脚。从2010年开始,信阳充分利用茶叶资源,开发生产红茶,以其“条索紧细,棕润多金毫,汤色红亮,醇厚甘爽”等品质,在红茶产业里占有了一席之地。2017年,全市红茶产量为7850吨,产值达16亿元。

  其中,作为上市企业的羚锐制药更是引入了正山堂品牌,成立了茶研发中心、茶标准检测中心、茶文化研究院等综合设施,依托中药企业的优势,生成了固元养精型、扶元养气型、培元养神型等养生系列茶,填补了信阳养生红茶的空白。

  如今,在信阳的“茶叶王国”里,绿茶、红茶、白茶、黄茶等四季常新,茶饮料、茶糕点、茶枕、茶化妆品等茶类附加产品琳琅满目。

  与此同时,信阳市通过品牌树立、技术创新、培育龙头企业等一系列举措,全市已形成了“龙潭”、“文新”“蓝天”、“新林”、“光州”等几十个知名品牌,而信阳茶更是拥有“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中国十大名茶”、国家质量金奖、世界绿茶大会最高金奖等诸多殊荣。

  节会激活城市发展“密码”

  4月28日,第26届信阳茶文化节拉开帷幕,“看茶、采茶、炒茶、品茶”等一系列茶事活动集聚了人气。

  时间穿回到1992年5月15日,首届信阳茶叶节就在市文化中心的露天街头开幕。

  “第一届茶节人不多,条件简陋,我们去也只是买些茶叶。”年过半百的信阳市民李忠新对此记忆犹新。他说,或许从那时候起,作为大别山革命老区信阳的开放之路,便在扑鼻的茶香中开始了。

  从最初只限茶农、茶人、茶商、茶企参与,到现在开放办节,人人都力求从茶节里寻找商机,共享发展成果;

  从茶叶推介,到茶节经济、茶文化效应、茶旅融合发展,每一届新的茶文化节,都更加注重突出主题,增强区域联动和三产融合,体现时代气息;

  从单纯的茶叶节,到茶博会、豫商大会、国际茶商大会、信商大会,茶文化节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小小的茶叶承载了越来越多的期盼……

  2017年,为了迎接信阳茶文化节,信阳市更是拉开“项目建设年”的大幕,秉承着“一座城市一个花园、一个社区一座绿岛、一条道路一道绿色走廊”的建设理念,同时挖掘提炼特色文化基因,将茶文化和历史民俗融入城市整体设计里,道路桥梁、车站广场、体育健身、河湖治理等领域的30个重点项目进行得如火如荼,老城区焕然一新,新城区加速崛起。

  茶旅融合助力农民脱贫

  “真是太壮观了。”4月20日,来自郑州的游客王雪峰自从进入信阳文新万亩生态茶园,手上的快门键就没有停歇过。“开了3个多小时的车来到这里,为的就是这满山新绿,一杯春色。”王雪峰说。

  “茶旅融合是一篇产业升级、强市富民的大文章,是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信阳市委、市政府和百万茶农一同开展的新实践。”作为信阳市委书记,乔新江认为,茶旅融合之路,探索是带动信阳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思路,能为信阳经济带来新的力量与希望。

  因此,作为我国长江以北地区最大的茶叶产销集散地,信阳提出利用3年时间,深度挖掘茶文化旅游资源,实现茶旅一体化。

  茶旅何以融合?信阳市市长尚朝阳一语中的:“对茶产业而言,生态是品牌资源,良好生态下的茶叶经无形之手‘点化’即可身价大增。对旅游业而言,生态是产业基础,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愿意为流连于田园、寄情于山水而‘买单’。”

  昔日的光山县凉亭乡大山村熊冲组号称有“三多”:讨饭的多、茅草屋多、光棍汉多。村里人守着茶山却赚不着茶钱,只能零散地炒一点茶补贴家用。

  而一个赛山悟道生态茶园的建立,彻底改变了这个“三多村”。

  “我们村的生态好,茶园流转价高。生态茶价格高,采茶的工钱也高。现在靠着这淌金流银的大茶山,一年挣十来万没有问题。”熊冲组村民姜玲几乎每天都要为家门口的好山好水照几张照片上传到朋友圈,她觉得,自己就像生活在景区里。

  “建茶园、深加工、搞旅游,这是不少茶企融合发展的‘三步走’,顺应这种潮流,才能够在老区的脱贫攻坚战场中成为中流砥柱。”刘文新说。2017年,文新公司通过产业扶贫直接带动6500余农户、2.3万余人在茶叶生产中受益,人均增收2050元。

  青山绿水相依,田园城市互衬,生态富民、城市发展的渔歌唱响,沁人心脾的清茶流淌于信阳大地的血液中,乡愁涌来……

【编辑:刘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