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养老基金蓄势待发

2018年08月06日 15:0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参与互动 

  养老基金蓄势待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6日讯(记者周琳)自2017年底首批公募FOF(基金中基金)发行以来,第2批公募FOF一直备受业界期盼。据中国证监会最新消息,由29家公募基金公司上报的59只养老目标基金中,已有29只收到来自监管部门的第一次反馈意见,首批养老目标基金获批在即。据报道,这首批养老目标基金产品,很可能主要采用基金中基金的形式,即公募基金历史上第2批FOF产品。

  中国证监会于去年发布《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于今年3月正式实施,公募基金公司纷纷积极申报养老目标基金产品。《指引》对养老目标基金的资产配置策略、封闭运作周期、费率设置、管理人及基金经理资格等方面做出规范。投资策略主要包括目标日期及目标风险策略。养老目标基金封闭期或投资人最短持有期限应不短于1年。封闭期不短于1年、3年或5年的基金投资于股票、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和商品基金等品种的比例合计不超过30%、60%、80%。总体看,养老目标基金一般被定义为下行风险可控的长期投资工具。

  3月22日,《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发布,对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进行规范。继商业养老保险之后,公募基金产品有望在1年后成为第三支柱享受税收优惠账户的又一重要养老产品选项,而养老目标基金很可能是公募基金公司“派出”参与第三支柱建设的“悍将”。

  在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以商业保险为代表的个人商业补充养老体系被称为“第三支柱”,另外两大“支柱”是被视为“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和被视作“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计划。通俗地说,“第三支柱”就是普通投资者按照自主选择的、符合政策规范的各类养老财富管理产品,这些产品一方面可以享受个人税收递延等优惠,另一方面,产品类型多样,目前看至少可以包括商业保险和公募基金两大类。

  根据投资标的,即将推出的养老目标基金可分为主动型FOF基金和被动型FOF基金。主动型产品主要投资于主动管理型基金,而被动型产品主要投资于ETF等指数型基金。养老目标基金根据管理方式可分为内部FOF基金和外部FOF基金。内部基金仅投FOF管理人自身旗下的基金,而外部基金可在全市场中选择目标基金。

  与市场上纷繁复杂的各类养老理财基金相比,养老目标基金有2大特点:一是采用FOF管理模式,很可能将纳入个人税收优惠政策。通过投资于公募基金,FOF产品本身就是一种高度分散化的投资工具,用于平滑收益与风险特征。

  二是具备目标日期基金或目标风险基金的特征。前者又称生活周期基金,即以产品中设定的退休日期为基础,按照事先约定的,随时间变动的动态资产配置方案构建投资组合。通俗地说,若一名投资者确定自己60岁退休,目前距离退休有20年,那么养老目标日期基金可增加配置股票等权益类资产、减少配置固收类资产;反之,若投资者已经59岁,即将60岁退休,养老目标基金则会根据距离退休的具体年限,动态调整股票、债券、黄金等资产配置的比例,帮助退休者在退休时刻获得本金和稳健收益。

  目标风险基金又称生活方式基金,是在设定风险的基础上,如“保守”、“平衡”或“激进”等,进行收益最大化,以产品中设定的风险水平为基础,通过静态资产配置将风险维持在预先设定的水平。通俗地说,养老投资者一般承受收益波动的能力较弱,需要确定性较大的收益,这就为设定风险的基金类型提供了市场。

  根据管理方式,养老目标基金可分为内部FOF基金和外部FOF基金。内部基金仅投FOF管理人自身旗下的基金,而外部基金可在全市场中选择目标基金。内部基金的主要优势是调研的便利性和低费率。从现有经验看,已经运行的首批公募FOF产品均为外部基金,但一些产品配置内部基金的占比较高。比如,“南方全天候策略”明确以内部基金为主。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中心分析师王馥馨表示,对于监管层来说,可考虑逐渐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增强大众开展第三支柱配置公募基金产品的意愿。对于基金管理人来说,养老目标基金与普通的公募基金不同,这类基金配套税收优惠政策,市场需求相对较大,较容易实现规模经济。因此,基金管理人应从卖产品转向管理产品的理念。对于投资者来说,养老目标基金本身定义为长期投资工具,不适合做过多择时操作。投资者不应太过注重于短期业绩波动,不要因为短期业绩表现差就立即赎回。

【编辑:姜贞宇】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