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杨德龙:债转股可大幅降低民企财务负担

2018年11月27日 10:40 来源:中新经纬 参与互动 

  中新经纬客户端11月26日电 题:《杨德龙:债转股可大幅降低民企财务负担》

  作者 杨德龙(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

  11月19日,发改委、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等多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鼓励相关机构参与市场化债券股的通知》。在现在这个时点来推出该通知,主要是为了鼓励保险公司、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各类机构依法依规积极参与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的相关工作。

  债转股是帮助民营经济纾解当前困境的重要方式,通过债转股,民营企业的财务负担会大大地减轻。当前民营企业遇到的问题主要是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一些民营企业负债率较高,对生产经营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之后,多个部门已经先后出台了一些重大的政策来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例如银保监会提出的“125”计划,未来在新增贷款方面向民营企业倾斜,鼓励银行向一些符合条件的优质民营企业加大信贷的支持。

  11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推进破产重整,助力民营企业发展”座谈会,总结民营企业破产重整经验,研究通过市场化、法治化破产重整助力民营企业纾难解困、提质增效问题。上周,国税总局再次强调对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企业,通过大幅的减税降费来支持经济的发展。之前市场担心将社保缴付和税收挂钩可能会大幅加重民营企业的负担,而国税总局表示,将以不增加民营企业的负担为标准,并且也不对民营企业过往进行追缴社保,这样就减轻了民营企业很大的负担,打消了疑虑。

  现在多个部委发布鼓励相关机构参与市场化债券股的通知,实际上就是为了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债转股可以大幅降低民营企业的财务负担,这样对民营经济走出困境起到很大的作用。该通知进一步明确了鼓励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从事市场化债转股,这对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能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当前经过大幅下跌之后很多民营企业的股价已经严重被低估,此时参与债转股对于相关的参与者来说实际上是非常好的一个时机,将来等经济环境好转股市回升之后,这将会带来巨大的投资回报。

  对于债转股来说,退出机制很关键,市场化债转股实施两年来,退出机制方面仍然有待于完善。根据国外的经验,参与债转股的机构一般是等到经济周期向上,这些企业走出了困境之后,再进行退出。现在股市仍然处于历史最低的位置,还没有一个很好的退出时机,对于参与机构来说,现在也是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退出时机的到来。

  近段时间,央行连续21个交易日暂停逆回购操作,其主要的原因一是在11月份整个市场的流动性并不紧张,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满足流动性需求,对于央行的资金面投放并没有太高的需求。另一方面,在月初有4035亿元的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之后进行了等量续做,这也向市场释放了信号。

  央行这次的货币政策整体上保持了适当宽松的基调,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又释放出避免“大水漫灌”的信号,央行更多的会采取“定向滴灌”这种方式。未来的政策重点主要是疏导、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向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提供定向资金。

  近期出台的多项刺激政策也表明,目前结构性的融资问题成为政策层关注的重点。央行将增加中长期限的资金以助力政策的执行,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虽然央行连续暂停逆回购,但是并未对资金面充裕的状况构成显著的制约,市场对央行短期内上调公开市场政策利率的预期已基本消除。这段时间债券市场并未受到明显的负面影响,国债收益率出现较大幅度回落,这主要是源于前期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出现了回落的风险,市场对未来货币政策边际放松抱有较高的期望。

  整体来看,当前市场经过了充分的调整之后已经具备了投资价值。坚持价值投资,关键就是要选择合适的价格来买入同时要买入一些好的资产,这是价值投资的两个最重要的要素。

  霍华德马克斯说过,“好的买进是成功卖出的一半”,确实如果你买的价格足够便宜,那么你就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考虑股票的卖出价格、卖出时机等等。当前市场的大幅下跌已经让很多个股跌出了价值,这时候买入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好的机会。选择优质的公司进行长期持有,在选择完成之后最重要的就是选择一个好的买入的价格。(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编辑:张燕玲】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